疾病专题 >> 妇科 >> 妇科病 >> 月经疾病 >> 痛经

狙击痛经全攻略

http://zhuanti.qm120.com 2008-07-07 18:17:05

关键词:痛经

  什么是痛经

  痛经是指妇女在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疼痛、坠胀,伴腰酸或其他不适,程度较重以至影响生活和工作。

  痛经的分类

  [西医学分类]

  西医根据经期女性盆腔脏器有无器质性疾病,将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类。痛经病人如果经过仔细检查,未发现盆腔脏器有明显异常者,称为原发性痛经。经检查发现有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子宫发育不良、子宫过于前屈或后倾、宫颈口狭窄等疾病者,称为继发性痛经。

  原发性痛经以青少年女性多见,容易痊愈。继发性痛经则常见于育龄期妇女,病程较长,缠绵难愈。痛经是妇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在我国妇女中的发病率为33.15%,基中功能性者占53.2%。

  [中医学的分类]

  中医学上所讲的痛经,主要指原发性痛经。其分类主要根据痛经的寒热虚实之别,将其分为气滞血瘀型、寒凝胞中型、湿热型、气血虚弱型、肝肾虚损型等证型。

  痛经的病因

  [西医学认识]

  原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仅发生在有排卵的月经周期,无排卵者一般不发生经行腹痛。研究表明排卵后孕酮能促进子宫内膜合成前列腺素;子宫内膜和血中前列腺素含量增高是造成痛经的决定性因素。前列腺素能在经前数小时开始刺激子宫肌层收缩,整个经期子宫收缩呈节律性增强以致子宫张力升高,前经患者血中前列腺素含量更高,引起子宫的缺血、缺氧,引起极度疼痛,而导致痛经。

  有时排卵月经子宫膜整块排出,致子宫收缩不协调而引起痛经。但痛阈因人而异,并有精神、神经因素的影响,内在或外来的刺激可使痛阈降低,思想焦虑、恐惧以及生化代谢物质均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刺激盆腔神经纤维而引起疼痛。

  继发性痛经:多见于生育后及中年妇女,因盆腔炎症、肿瘤或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内膜异位症系子宫内膜组织生长于子宫腔以外,如子宫肌层、卵巢或盆腔内其它部位,同样有周期性改变及出血,月经期间因血不能外流而引起疼痛,并因与周围邻近组织器官粘连,而使痛经逐渐加重,内诊可发现子宫增大较硬,活动较差,或在子宫直肠陷窝内扪及硬的不规则结节或包块,触痛明显。

  [中医学认识]

  中医对痛经的解释是胞宫的气血运行障碍,不通则痛,或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

  痛经的发生与冲任与胞宫的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主要病机在于邪气内伏或精血素亏,更值经期前后冲任二脉气血的生理变化急骤,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其所以随月经周期发作,是与经期前后特殊的生理环境变化有关,因为胞宫平时藏精气而不泻,血海由空虚到满盈,变化缓慢,气血平和,致病因素不会影响冲任胞宫,经前、经期血海由满盈到溢泻,以通为顺,若冲任胞宫阻滞则痛;经血下泻必耗气耗血,冲任胞宫失养则不荣而痛。临床分型有虚实之别,虚证多为气血虚弱,肝肾虚损;实证多为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湿热。

  诊断

  临床表现下腹部疼痛是痛经的主要症状,多发生在经前或经期1-2天,可呈阵发性痉挛性或胀痛伴下坠感,拒按或喜按,疼痛持续数小时至2-3天不等,随后逐渐减轻至消失,严重者可放射到腰骶、外阴、等部位,或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坐卧不宁、面色苍白、冷汗淋漓,甚至发生晕厥而急诊就医。也有少数于经血将净或经净后1-2天始觉腹痛或腰腹痛者。

[Page]

  痛经的治疗

  通过病史及全身、局部检查,寻找可能引起痛经的病因后,作相应的处理。

  一般处理:进行必要的卫生常识宣教,消除焦虑、紧张和恐惧,解除精神负担。及时治疗全身慢性疾病。发育不良、体质虚弱者应设法纠正。开始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经期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防止受寒,注意经期卫生。

  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为减少前列腺素的释放,可于经前3-5天口服消炎痛25mg,或乙酰水杨酸0.3g,或甲氯灭酸250mg,均每日2-4次,可能有显效。

  口服避孕药抑制排卵:由于痛经主要发生在排卵周期,可试服避孕药Ⅰ或Ⅱ号以抑制排卵,用法同避孕方法,可能减轻症状。也可口服安宫黄体酮5-10mg/日、炔诺酮2.5-5mg或甲地孕酮4-8mg,每日一次,月经第5日开始服用,连服20-22天,共3个周期。对子宫膜异位症及年较长者均可使用。

  止痛解痉:下腹置热水袋,酌服索密痛或颠茄合剂,必要时注射阿托品0.5mg。比较好不用或少用杜冷丁、等,以防成瘾。

  对症治疗:宫颈口小或颈管狭窄病人,试月经前用宫颈扩张器,缓慢地按顺序扩至6-7号,使经血畅流,并能减低宫颈口周围交感神经纤维的感受能力而达到治疗痛经的目的。必要时可连续进行2-3周期;子宫后倾后屈者,可试胸膝卧位,每日1-2次,每次10-15分钟。

  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好,比西医副作用少。因人而异,因病施治是中医治病的最大优势,因此吕药治疗原发性痛经有着广泛的开发前景。

  气滞血瘀:每于经前一、二日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或排出不畅,经色紫暗有块,血块排出则疼痛减轻,胸胁作胀,舌边或有瘀点,脉沉弦。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予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当归9g,川芎6g,延胡索6g,香附3g,枳壳5g,甘草9g,丹皮6g。

  寒湿凝滞: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经量少,色暗黑有块,恶心呕吐,畏寒,例溏,苔白腻,脉觉紧。温经除湿,化瘀止痛,予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当归9g,川芎6g,官桂3g,干姜3g,小茴香1.5g,五灵脂6g,延胡索3g,赤芍6g。

  湿热:经前、经期小腹胀痛,经理多,色红,质稠或有块,平日带下色黄或有秽臭,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清热除湿,化瘀止痛,予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白芍15g,川芎10g,当归15g,丹皮15g,黄连10g,生地15g,桃仁15g,红花15g,莪术15g,香附15g,延胡索15g。

  气血虚弱:经期或经净后,小腹隐痛、喜揉按,月经色淡量少,质稀,伴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虚细。益气补血止痛,予圣愈汤(《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人参20g,黄芪15g,川芎15g,当归15g,熟地25g,白芍15g。

  肝肾亏虚:经净后小腹隐痛、腰酸,经血量少而质薄,经色暗淡,或有头晕耳鸣,小腹空坠不适,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益肾养肝止痛,予调肝汤(《傅青主女科》)。当归9g,白芍9g,山萸肉9g,山药15g,阿胶9g,巴戟天3g,甘草3g。

  预防与调护

  对于原发性痛经女性朋友可以采取如下护理方法:

  1.注意并讲究经期卫生,经前期及经期少吃生冷和辛辣等刺激性强的食物。

  2.消除对月经的紧张、恐惧心理,解除思想顾虑,心情要愉快。可以适当参加劳动和运动,但要注意休息。

  3.平时要加强体育锻炼,尤其是体质虚弱者。还应注意改善营养状态,并要积极治疗慢性疾病。

  4.疼痛发作时可对症处理,口服田七痛胶囊、延胡索片、去痛片,也可服用阿托品片及,都可缓解疼痛。另外,喝一些热的红糖姜水会收到良好效果。

 

(本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