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调节剂在治疗类风关中的作用
http://zhuanti.qm120.com 2008-09-24 17:12:26
1、左旋咪唑:作用类似青霉胺。可中度改善类风湿症状,能增强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功能,与一线药物联合应用,疗效较好。用法:25~50mg,口服,日3次,每周单日用,双日停,12周为1疗程。
2、γ-干扰素:应用重组脱氧核糖核酸技术生产的γ-干扰素具有抑制DNA和核糖核酸的复制,抑制T细胞增殖,降低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的作用。具有较强的免疫调节功能,能增强抗原递呈细胞功能,加快免疫复合物的清除和提高吞噬异物功能,对淋巴细胞具有双向调节功能,提高抗体依赖的细胞毒反应,增强某些免疫活性细胞HLA—Ⅱ类抗原表达。对肝星状细胞(HSC)的活化、增生和分泌细胞外基质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并能抑制胶原合成,促进胶原降解。本品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滑膜纤维母细胞有抑制作用。开始时每天注射50万国际单位(IU),连续3~4天后,无明显不良反应,将剂量增到每天100万IU,第二个月开始改为隔天注射150~200万IU,总疗程3个月,如能延长疗程为6个月效果更好. 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发热,常在注射后数小时出现,持续数小时自行消退,多数为低热(38℃以下),但也有少数发热较高,发热时患者有头痛,肌肉痛,关节痛等流感样症状。一般用药3~5天后即不再有发热反应。其他不良反应有疲劳,食欲不振,恶心等。常见的化验异常有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ALT升高,一般为一过性,能自行恢复。如出现上述患者不能耐受的严重不良反应,应减少剂量或停药,并给予必要的对症治疗。
3、胸腺肽:主要用于刺激Ts 、NK 、巨噬细胞和浆细胞分化、成熟及其活性, 促骨髓肝细胞分化和玫瑰花结细胞形成,提高CD8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和cAMP水平,是IL-2和IFN-γ产生增多,诱导PBMC产生LAK细胞,并增强B细胞功能,促Ig生成,从而发挥其抗炎和调节免疫的作用,治疗类风湿有效.肌肉注射:20—40mg/d,隔日1次或每周3次。
4、氯苯扎利二钠:又称羧苯氯邻氨和二诱导体、CCA,CCA能使PPD与DNCB的皮试反应增强,诱导Ts(CD8)和NK细胞的活性,抑制CD+3 和B细胞及上皮细胞增殖、分化,使自身抗体ANA、抗DNA抗体、RF和CIC生成减少,抑制HLA-DR抗原表达和T细胞粘附到上皮细胞,从而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炎作用。剂量:口服一日240-480mg,分2-3次饭后服用。
5、卡介苗多糖核酸:是卡介苗菌体热酚乙醇提取物的灭菌生理盐水溶液,主要成分为多糖核酸等多种免疫活性物质。能诱导TH、Tc/Ts细胞、CD3 、NK和单核聚噬细胞的活性,增强其吞噬和分泌功能,提高E-玫瑰花结细胞的形成率,使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数增加,调控CD+4 /CD+8细胞的比率,从而上调细胞免疫功能,诱导IL-2、IFN-γ、GM-CSF和TNF-α的分泌,提高IgE及IgG抗体水平。还具有抗乙酰胆碱缓解支气管痉挛的作用。肌肉注册,每次0.5-1mg,一周2-3次,疗程3-6个月。
6、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的作用机理与血浆交换疗法相似,可控制滑膜炎症,使国家关节肿痛减轻或消失。但疗效不持久,停药后多于3—6个月内关节滑膜炎复发。
7、抗细胞粘附分子-1单克隆抗体:治疗类风湿安全有效,但易复发,故认为不是治疗类风湿病的战略疗法。
8、抗肿瘤坏死因子: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治疗后T细胞侵润与滑膜炎显著减轻,关节症状明显减轻,粘膜病痊愈。但于3个月后疗效降低,关节炎复发,并可能引起SLE和肿瘤。
9、白细胞介素:白细胞介素-2治疗类风湿的有效机理是,诱生淋巴因子活化的杀伤细胞,激活巨噬和中性粒细胞,增强其脱颗粒与吞噬功能,而具有抗炎作用。病情改善率18%--50%。白细胞介素-4和百细胞介素-10:应用后压痛和肿胀关节减少,关节炎活动度改善,滑膜细胞浸润减轻。白细胞介素-6:可使关节炎症状显著改善。
10、自身造血干细胞移植:对类风湿病人进行自身或同胞同种异体骨髓移植,可长期缓解类风关。骨髓移植治疗类风关安全有效,但代价太高。
11、免疫球蛋白疗法:又称丙种球蛋白。经我们临床应用,对类风湿等自身免疫病有一定疗效。
12、血浆交换疗法:其作用原理是除去抗原抗体的循环免疫复合物约80%--95%,抑制T和B淋巴细胞活性及其释放的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清除高粘度物质副蛋白及与蛋白结合的毒素等。其疗效良好,但难免复发,故主要用于多种疗法治疗无效和迅速进展或恶化的重症类风湿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