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专题 >> 内科 >> 肝病 >> 药物性肝炎 >> 药物性肝炎相关搜索

药物型肝炎

http://zhuanti.qm120.com 2007-10-11 12:03:01

关键词:药物性肝炎

   由药物引起肝组织损害而发生的肝炎叫做药物性肝炎。引起药物性肝炎的药物种类相当广泛,目前有200多种,并随新药品种的不断增加而增加。中西药物中都有不少药物有肝毒性,西药最为常见的有:
    1.抗生素类,如利福平、异烟肼、竹桃霉素、新生霉素、氯霉素、氯林可霉素、新生霉素、红霉素、螺旋霉素、四环素类等等。
    2.解热镇痛药物:阿司匹林、保泰松、扑热息痛、水杨酸类、消炎痛等。
    3.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奋乃静。
    4.抗抑郁药物:阿米替林。
    5.抗癫痫药物:丙戊酸钠。
    6.镇静药:等。
    7.抗甲亢药物:他巴唑、甲亢平、丙基硫氧嘧啶等。
    8.抗肿瘤药物:丝裂霉素、更生霉素、环磷酰胺等。
    9.降糖药物:优降糖、拜糖平等。
    10.心血管用药:异搏定、安搏律定等。
    中药包括青黛、川楝子、山豆根、山慈姑等。
    此外,磺胺类、激素类,也会引起中毒性肝细胞损害。
  
                 
    药物性肝炎有哪些临床特点?    
       1.潜伏期:药物性肝损害多有一定的潜伏期。用药2周内发病者占50~70%;8周内发病者达80~90%;3个月以上发病者很少。
  2.临床特点:发热为早期症状,约57~75%的患者用药后7~23天(平均14天)出现不规则的发热,随后出现消化道症状(约60%),皮肤瘙痒(约35~65%),黄疸(约25~60%),皮疹(约30~45%),末梢血象常有白细胞总数和嗜酸粒细胞总数增加,后者增加10%以上者约占15~30%。淤胆型肝炎较多见。
  3.实验室检查:肝功能以血清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升高为本病特点。其次是血清胆红素、γ-谷氨酸转肽酶、乳酸脱氢酶和血清胆汁酸浓度增加,血浆白蛋白减少,尿三胆(+)等。
不同的药物引起肝损害的临床表现也有差异。有些药物不仅引起肝脏损害,还可使胃肠、肾、胰等多种脏器受损,如四氯化碳、扑热息痛等。
  有些药物引起的肝损害以肝细胞坏死为主,其临床表现类似于病毒性肝炎。恶心、呕吐、纳差、黄疸、肝区疼痛,肝大,ALT、AST明显增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严重者可致暴发性肝衰竭。如异烟肼、和扑热息痛。
  大剂量应用四环素可干扰肝内蛋白质合成,使极低密度脂蛋白减少,肝脏分泌甘油三酯受阻,使肝细胞内脂肪沉着,成为脂肪小滴(微泡型)或脂肪大滴(巨泡型)。其临床表现类似妊娠急性脂肪肝。

 

(本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