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专题 >> 儿科 >> 神经系统疾病 >> 脑膜炎 >> 脑膜炎相关搜索

流行性脑膜炎

http://zhuanti.qm120.com 2007-11-22 14:38:27

关键词:脑膜炎

流行性脑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患者多为10岁以下儿童,

近年来有从儿童转向成年人或老年人趋势。当健康小儿吸入带菌的尘埃后病原菌首

先侵犯呼吸道粘膜,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等感冒症状,这时的表现与一般的感

冒不易区别。有的小儿在上呼吸道感染时期就被控制了,如不能控制,细菌就进入

血液循环,形成菌血症。这时表现为高热、恶心、呕吐,皮肤出现瘀点、瘀斑,为

本病特征,主要分布于肩、肘、臀等易于受压的部位。病原菌最终可侵及脑膜,发

展成脑膜炎,出现脑膜剌激征和颅内压增高,如烦躁不安或嗜睡、抽搐、头痛加

剧、呕吐频繁、高热不退,婴儿则表现为拒乳、两眼凝视、高声尖叫、前囟饱满和

脑膜剌激征。暴发型流脑由于肾上腺皮质出血,可出现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症

状,如严重休克、面色苍白、四肢冰冷、脉搏摸不到、血压下降或测不出、心率

快、心音低钝、神志昏迷。如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本病治愈率较高。一般死亡病

例多为暴发型,短期内死于严重休克或脑疝。普通型病儿若早期采用适当治疗可彻

底治愈。婴儿时期症状常不典型,诊断较为困难,如延误治疗,即使存活,也易发

生后遗症。流行性脑膜炎常见的并发症为关节炎、硬脑膜下积液或积脓。后遗症有

耳聋、失明、肢体瘫痪、智能及精神改变、脑积水等 。流行性脑膜炎的预防需采

取综合性措施,病人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在流行季节(2-4月)

和地区,要警惕流行性脑膜炎的发生,千万不能只当感冒来处理,以免延误病情。

密切接触者如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或皮肤有出血点,应按本病治疗。在流行地区,

应对接触者进行药物预防。

【流行病学】

  本病流行或散发于世界各国,平均年发病率为2.5/10万.(

(一)传染源  人为本病唯一的传染源,病原菌存在于带菌者或病人的鼻咽部。在

流行期间人群带菌率可高达50%,人群带菌率如超过20%时提示有发生流行的可能。

非流行期的带菌菌群以B群为主,流行期间则A群所占百分比较高。病后带菌者约有

10%~20%,其排菌时间可达数周至2年。带菌时间超过3个月以上者,称慢性带菌

者,所带多为耐药菌株,常存在于带菌者鼻咽部深层淋巴组织内。带菌者对周围人

群的危险性大于病人。

(二)传染途径  病原菌借咳嗽.喷嚏等由飞沫直接从空气传播。因病原菌在体外

的生活力极弱,故通过日常用品间接传播的机会极少。密切接触对2岁以下婴儿的

发病有重要意义。无论散发或流行,发病率均随着冬季来临而增加,一般从11月份

开始上升,至2~4月份为高峰,5月起呼吸病毒感染,均有利于疾病的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  本病在新生儿少见,2~3个月以后的婴儿即有发病者,6个

月~2岁婴儿的发病率最高,以后又逐渐下降。人群的易感性与抗体水平密切相

关。各地区由于各年龄组的免疫力不同,而有发病率的差异。大城市发病分散,以

2岁以下发病率最高;中小城市则以2~4岁或5~9岁的最高;在偏僻山区,一旦有

传染源介入,常导致暴发流行,15岁以上发病者可占总发病率的一半以上。**发

病率大致相等。平均每隔10年左右有一次流行高峰,这是由于相隔一定时间后人群

免疫力下降,新的易感者逐渐积累增加之故。近年来在流行病学上的两个主要问

题,是菌群的变迁和耐磺胺药菌株的增加。

【临床表现】

  流脑的病情复杂多变,轻重不一,一般可有三种临床表现,即普通型、暴发型

和慢性

败血症型。潜伏期1~7日,一般为2~3日。

(一)普通型  占全部病人的90%左右,按其发展过程可分为上呼吸道感染期、败

血症期及脑膜炎期三个阶段。但临床各分期之间并无明显界线。

1.上呼吸道感染期 约为1~2日,大多数病人无症状,部分病人有咽喉疼痛,鼻咽

部粘膜充血及分泌物增多。鼻咽拭子培养可发现病原菌,一般情况下很难确诊。

2.败血症

 

(本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