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症状
http://zhuanti.qm120.com 2007-12-14 09:28:4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8例,女1例;年龄21~67岁,50岁以上占半数。
1.2 临床表现 以呕吐、腹痛、腹部包块、局部压痛以及出血(便血,隐血)为主要症状的占77.7%。病程最短2小时,最长2个月。辅助检查:白细胞总数超过10×109/L、中性粒细胞0.80以上者7例。B超检查2例,1例发现腹部肿块,1例因受肠道气体影响显示不清。CT检查2例,均显示“靶征”,但未考虑是肠套叠。
1.3 误诊疾病 误诊为肠梗阻5例(其中1例诊断为粘连性肠梗阻),腹膜炎、阑尾穿孔后腹膜炎、右侧卵巢囊肿扭转、腹部包块各1例。
1.4 套叠类型 回盲结肠型3例,回回型、回回结肠型、回结肠型、结结肠型、盲结肠型、空肠胃套叠各1例。
1.5 治疗 9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小肠切除1例,右半结肠切除3例,左半结肠切除1例,肠套叠复位,同时行阑尾切除术2例,肠套叠复位并行盲肠固定术1例,空肠胃套叠复位并行输入、输出袢间吻合术1例。
1.6 病因 均经病理检查证实,其中升结肠癌、急性阑尾炎各2例,小肠腺癌、回盲部癌、降结肠癌、移动盲肠、胃切除术后各1例。
2 讨论
2.1 误诊原因分析 ①由于肠套叠病因复杂,常伴有其他原发疾病,特别是肿瘤易引起肠套叠。本组3例术前纤维结肠镜诊断为结肠肿瘤,临床医师仅满足于肿瘤性肠梗阻的诊断,未对梗阻的原因作进一步分析。②症状类似其他急腹症。本组1例呈转移性右下腹痛,局部压痛、反跳痛,未扪及包块,血象偏高,术前误诊为阑尾炎穿孔后腹膜炎。1例小肠癌继发小肠套叠,局部已发生坏死穿孔并发腹膜炎,入院时处于休克状态,以腹膜炎急诊剖腹探查始确诊。1例5年前行胃大部切除术(毕罗Ⅱ式),骤起上腹部剧烈疼痛,频繁恶心、呕吐,上腹部压痛、反跳痛,未扪及包块,疑及高位粘连性肠梗阻,术中发现部分空肠输出袢经胃肠吻合口套入胃内。③先天性盲肠过长,活动度大,当小肠蠕动增强时易形成回盲肠型套叠。有报告44例回结肠型套叠中盲肠过长16例(36.4%)[1]。本组1例因肠套叠入盆腔被误诊为卵巢囊肿扭转,肠套叠复位后见回盲部游离度大,行盲肠固定术。
2.2 肠套叠的诊断 肠套叠一般无典型临床症状,早期诊断困难,容易误诊。即使有腹痛、呕吐、触及包块,亦不如小儿肠套叠那样容易诊断。本组均有腹痛,恶心、呕吐、腹部肿块、血便(包括隐血)者占2/3,多数有肠套叠的症状,但误诊率仍高。如能详细地询问病史,认真体检,亲自观察病人发作情况,检查腹部肿块及肠鸣音的变化,可望提高诊断符合率。本组肠套叠中有5例是肠道恶性肿瘤继发肠套叠,年龄都在50岁以上,有反复发作性腹痛、不完全性肠梗阻的症状,入院时腹痛加剧,呈完全性肠梗阻症状。因此,对下列情况应特别注意:①有较长时间、反复发作的腹痛,呈现不完全性肠梗阻,进而为完全性肠梗阻者;②多数病例腹痛时伴有便血或大便隐血阳性;③症状发作时扪及腹部肿块时大时小、时隐时现者;④60岁以上者,均要考虑肠道肿瘤继发肠套叠[2]。⑤反复出现肠道炎症及肠功能紊乱,如腹痛、腹泻、血便,逐渐过度到部分肠梗阻症状,阵发性腹痛伴腹内可变性肿块,腹痛时肿块增大,排气、排便后肿块缩小或消失,要考虑慢性肠套叠。⑥行胃部手术后突然发作的剧烈上腹痛、呕吐、呕血、腹部肿块及临床高位肠梗阻征是急性空肠胃套叠的主要表现,一经确诊,必须尽早手术。
高度怀疑肠套叠时,应进行B超、气钡灌肠、CT或全部小肠纤维肠镜检查。如仍不能明确诊断,症状典型者应尽早剖腹探查,因肠套叠时间越长,套入肠段可能越多,肠坏死发生率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