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手术
http://zhuanti.qm120.com 2007-12-14 10:02:06
指肠管的一部分及其附近的肠系膜套入到邻近肠腔内的一种肠梗阻。是婴儿时期特有的并常见的急腹症,发病年龄以2岁以下婴儿多见,尤其是4-10个月的婴儿最多,发病性别,**比女孩多2-3倍。发病季节节以春季多见,夏、冬季其次。秋季少见。
1、病因
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了,95%婴儿肠套叠为原发性的。可能是婴儿回盲部系膜是固定不完善,使回盲部游动过大而引起。5%的病儿为继发性肠套叠,于肠壁上有明显的机械原因,如美克尔憩室、肠息肉、肿瘤等,牵引肠壁而引起肠套叠。多数人认为是由于肠蠕动的正常节律紊乱所引起的,如肠炎、腹泻、饮食制度的改变、发热等。另有人认为是某种病毒的炎性反应,导致肠蠕动紊乱,引起肠套叠。
2、类型
(1)回盲型:回盲瓣是肠套叠的头部,带领回肠末端进入升结肠、盲肠、阑尾也随之翻入结肠内。此型多见,占总数50-60%。
(2)回结型:回肠从距回盲瓣几厘米到数厘米处开始,套入回肠最末段,穿过回盲瓣进入结肠鞘内。此型约占总数的30%。
(3)回回结型:回肠先套入远端回肠内,然后一并再套入结肠内,形成复套。此型占总数的10%左右。
(4)小肠型:小肠套入小肠。此型较少见。
(5)结肠型:结肠套入结肠。此型也少见。
(6)多发肠套叠:如回结套和小肠套,或小肠有两处套叠。此型极少见。
3、临床表现
(1)婴儿肠套叠,主要表现为:
①起病急,常为一肥胖健康婴儿,突然哭闹不安,安静5-10分钟或数十分钟又发作,如此反复。发作时与肠蠕动波相一致,并产生强裂疼痛,病儿面色苍白、手脚乱动,表情异常痛苦,蠕动波过后,病儿安静。
②呕吐是肠套叠早期症状之一,腹痛发作后不久即可出现呕吐,早期为食物,以后可为胆汁,1-2天后,吐物可为带臭味的被消化的食物或肠内容物。
③便血是典型而重要症状,肠套叠时,肠系膜被牵入箝闭于套入部的肠之间,而发生的严重血运障碍。一般在发病后6-12小时便血,呈果酱样。小肠型肠套叠,便血发生较晚。
④腹部检查,在右上腹部肝下,可摸到腊肠样肿物,稍活动,有压痛。晚期病例肿块常可沿结肠移致左侧,加之腹胀或腹肌紧张,肿块常不能触及。
⑤病儿全身情况,外表营养良好,但面色苍白,精神烦躁不安,晚期出现精神萎靡,表情呆钝、嗜睡、高热或有严重脱水、中毒、休克等症。
(2)儿童肠套叠,与婴儿肠套叠临床表现区别不大,但年龄越大,发病过程缓慢,呈亚急性肠梗阻表现,病儿有阵发性腹绞痛,腹部摸到明显肿块,常无便血或发病后数天才便血。
4、诊断
(1)根据肠套叠的主要症状如:陈发性腹痛呕吐、果酱样血便和腹部摸到腊肠样肿块,即可诊断。
(2)早期病例,便血尚未发生或因腹胀摸不到肿块时,可作直肠指检,观察指套上有无粘染果酱色粘液。
(3)X线检查,作空气或钡剂灌肠作X线检查,对肠套叠确诊有决定性作用。
5、治疗与护理
(1)非手术疗法,即空气灌肠和钡剂灌肠两种复位法。
①空气灌肠复位法,适应症为病程不超过12小时,全身情况良好的病儿。而超过24小时,全身情况明显较差,如腹胀严重者,禁忌做空气灌肠。
②钡剂灌肠复位是将钡剂灌入直肠内,通过荧光板,观察肠套叠阴影,确诊后,按规定增加压力,使肠套叠复位。
③灌肠后口服炭末,经观察如能随大便排出,证明复位成功。向家长交待,注意患儿保暖,防止着凉、腹泻,饮食以半流质为原则,以免造成套叠的再次发生。
(2)手术疗法,对晚期比较严重的病例,或用空气灌肠、钡剂灌肠,肠套叠未复位的病例,应剖腹行手法复位套叠肠管。
①术前准备应充分细致,如静脉输液、纠正水电解质失衡、应用抗生素、输血、吸氧、退热、胃肠减压等。
②手术后,按腹部手术常规护理。密切观察病儿微小变化,如生命体征的变化、有无腹胀及伤口再裂等。定时更换病儿、饮食以稀、少、清淡并富营养为原则,量与质要逐渐增加,有助于肠功能的恢复。
6、预后
早诊断、及时治疗,能收至满意的效果。若治疗较晚,患儿常死于有严重脱水、高烧、中毒或休克,肠套叠肠管坏死而作手术治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