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专题 >> 外科 >> 脑外科 >> 脑震荡

脑震荡后遗症状及中医治疗

http://zhuanti.qm120.com 2014-03-05 15:10:00

关键词:脑震荡

  脑震荡后遗症患者大都出现以头痛为突出的症状,疼痛性质为胀痛、钝痛、紧缩痛或搏动样痛,头痛可因用脑、阅读、震动、特殊气味、污浊空气、人多嘈杂、精神因素而加重,另常伴有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烦躁、易激动、对外界反应迟钝,以及头昏、眩晕、多汗、无力、心慌、气急、恶心等。

  中医认为本病为脑络损伤,临床辨证者先应抓住一个“瘀”字。其中瘀阻脑络者头痛有定处,痛如锥刺,痛无休止,头昏头胀,时轻时重,重者昏迷目闭,不省人事;舌质紫暗或舌边有瘀点,脉涩不利。治以活血祛瘀,方用“通脑瘀汤”化裁。苏木15克,刘寄奴10克,菖蒲10克,郗莶草15克,鸡血藤30克,泽兰10克,赤芍10克,川芎6克。 髓海空虚者头痛且晕,健忘,目光呆滞,反应迟钝,久则骨骼痿弱,偏废失用。治以填精荣脑,方用大补元煎加减。其中紫河车10克,龙眼肉15克,桑椹30克,熟地黄18克,太子参15克,丹参15克,赤白芍各9克,郁金12克,菖蒲9克,远志9克,茯苓9克,生蒲黄12克。

  痰浊蒙窍者神志呆滞,失语,癫痫,呕不欲食;舌苔厚腻,脉象弦滑。治拟化痰开窍,温化寒痰用二陈汤;清化热痰用贝母、竹茹、竹沥、白矾;重镇祛瘀用礞石、铁落、朱砂、磁石;化痰开窍用石菖蒲、远志、白矾;熄风化痰用天麻、胆南星、天竺黄、羚羊角等。

  阳亢风动者口眼歪斜、肢体震颤、头痛头晕、恶心呕吐、面红目赤。治以平肝潜阳,熄风通络,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其中天麻12克,钩藤30克,石决明15克,珍珠母30克,白僵蚕6克,怀牛膝20克,玄参12克,菊花30克。

  气血亏虚者头晕肢麻,重者痿废不用,面色无华,失眠多梦,食少倦怠;舌淡苔白,脉沉细。治以补气养血,安神定志,方用归脾汤加减,其中党参15克,白术15克,黄芪10克,当归10克,茯神15克,远志15克,龙眼肉10克,阿胶(烊化)12克,莲子15克,杏仁15克,炙甘草6克。

  针灸:穴取太阳、外关配风池、四渎,印堂、合谷配上星、列缺,哑门、后溪配昆仑、曲池,涌泉、哑门配足三里、合谷,呃逆不止,加中脘,失眠严重,加神门、三阴交。补泻兼施,每日1次。

  推拿:患者取坐势,医者站在患者背后,一手扶住前额,另一手用拿法自前发际至枕后往返3~5次。随后拿风池、脑空,按前用两手拇指罗纹交替抹颈部两侧胸锁乳突肌,自上而下7~10次。医者站于患者前,两手拇指分别抹印堂,按晴明,抹迎香、承浆;接着再用拇指偏峰推角孙穴,交替进行,自耳前向耳后直推15次左右;再用双手掌进行,自耳前向耳后直推15次左右;再用双手掌根对按枕后,用掌根拍击法,拍击囟门3次,随后可配合湿热敷头顶,结束治疗。

  脑震荡饮食调制与禁忌

  脑震荡的饮食调治(注意近期内要低盐饮食)主要有多进食低脂肪,低胆固醇奶。颅脑损伤伴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及脑出血、脑血栓时,宜食用脱脂牛奶1000ml,豆浆500ml,代乳粉100克,油炒面、面粉50克,植物油20毫升,蔗糖80克,补以适量的菜汁及2克食盐。伴有脑水肿时可多供给含磷和卵磷脂的食物。如鱼、蛋类等食物。

  脑震荡的食疗方有木耳10克,加水炖烂,加少许白糖后即食。适用于阴虚者;燕窝适量,加水炖烂,加少许白糖即食。

  禁止食用以下类型食品:兴奋性饮食,如酒、咖啡、浓茶等;生冷、寒凉食物,如冷饮、绿豆、黄瓜、冬瓜、芹菜、荸荠等;油腻食物,其可使脾胃运化失常,加重病情,故应忌食;辛辣食物,如辣椒、辣油、芥末、韭菜等。

  应多吃一些补气血、健脑增智、益肝肾食品。如:

  ★天麻川芎鱼头汤

  材料:天麻20克、川芎8克、鲩鱼头1个、猪瘦肉100克、生姜3片,红枣3个。

  烹制:各药材洗净,稍浸泡,红枣去核;鲩鱼头去鳃、洗净,切开两边与生姜放进炖盅内,加入冷开水1000毫升(4碗量),加盖隔水炖约3个小时便可。进饮时方调下适量食盐。此量可供2~3人用,鱼头、猪瘦肉可捞起拌入酱油佐餐用。

  ★天麻、枸杞煮猪脑

  功效:对脑震荡后遗症所导致的头昏头痛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配方制作:鲜天麻1 00克,枸杞子15克,猪脑2副。将鲜天麻片、枸杞子加水文火煎1小时,放入洗净的猪脑煮熟后食用。

  用法:每日一次食,或隔日一次也可。

  山药炖猪脑

  · 1. 将猪脑洗净,用沸水氽烫备用;

  2. 山药削去皮,切成片;

  3. 将猪脑,山药片,枸杞子同放碗中,加入葱白(切段)、姜(切得)、黄酒、高汤适量,上蒸笼或入锅内,隔水蒸30分钟,加盐调味即可。

  温馨提示:头痛和失眠者可分别给予镇痛剂和安眠剂处理。伤后早期呕吐明显而影响进食,静脉补充液体,了解更多脑震荡相关知识可登录qiuyi网进行查阅。

  【参考文献:《突发疾病自救与互》】

 

(本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