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专题 >> 皮肤 >> 性传播疾病(性病) >> 非淋菌尿道炎 >> 非淋菌尿道炎相关搜索

非淋性尿道炎

http://zhuanti.qm120.com 2007-09-21 13:57:37

关键词:非淋菌性尿道炎

    疾病概述

    淋病(Gonorrhea)是由淋病双球菌引起的泌尿生殖系统的化脓性感染。是最常见的性病之一,其主要表现是淋菌性尿道炎和宫颈炎。淋球菌还可以由尿道或宫颈局部扩散感染,引起附睾炎、盆腔炎;也可以经血行传播引起播散性淋病。此外也可引起眼、咽部、直肠的感染;还有一部分患者虽然已被淋球菌感染,但在临床上不出现症状,称为无症状淋病。由于产青霉素酶等耐药菌株出现,给防治和控制本病带来了严重困难。祖国医学对淋病的记载早于公元前2-3世纪的《黄帝内经·素问》,公元7世纪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诸病源候论》均描述过本病,公元10世纪宋代以后,关于淋病的名称更为繁多,但后来常把淋、癃、浊三个不同疾病合在一起,浊指精病,即白浊,与现代描述有相似之处。Galen(公元130年)用希腊文Gonorrhea来形容淋病。Goho为精子之意,rhea为流动,Gonorrhea意为“精子流动”(flow of seed),说明当时对与尿道内脓液混淆不清。

    1767年John Huntor作了一个大胆的试验,将患淋病患者的脓液种植到自己身上,由于此患者同时患有梅毒,因而他同时患上了淋病和梅毒,最后死于梅毒性主动脉炎。当时就认为淋病是梅毒的早期病变,19世纪中叶以前,人们曾把二者当成同一疾病。

    1897年Albert Neisser在患者尿道、阴道及新生儿眼内脓液中找到了淋球菌,故将淋球菌命名为淋病奈瑟菌(Neisseria gonorrhoeae),三年后Leistikow和Loffler在体外分离培养成功。1885年Bumm在人、牛或羊的凝固血清上培养出该菌,并接种于健康人的尿道内亦产生同样的症状,淋球菌作为淋病的致病菌才得以确立。但是淋病与衣原体感染在20世纪初仍混为一谈。对症状较轻,尿道分泌物稀薄者认为是慢性淋病,直到应用青霉素将淋病治愈后,才认识到这种尿道炎为另一种性病。

 

[Page]

非淋菌性尿道炎是一种通过性接触而传染的性传播疾病,但在尿道分泌物中找不到淋球菌,培养也无淋球菌生长。其主要病原体为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目前,人们对此病的认识都存在一定的误区,因此,有必要纠正一下人们的错误认识。

病因学认识误区

误区1:非淋菌性尿道炎都是由沙眼衣原体和支原体感染引起的。

正确:非淋菌性尿道炎的主要病原体为沙眼衣原体(占15%-40%)和支原体(10%-40%),但不单纯是这两种微生物,其它一些微生物(约占20%-40%),如阴道毛滴虫、单纯疱疹病毒、人瘤病毒、白色念株菌、兰氏鞭毛虫、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杆菌、酵母菌等与非淋菌性尿道炎有关。

误区2:所有的沙眼衣原体和支原体都可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

正确:沙眼衣原体中的沙眼生物型变种中D-K型可引起泌尿生殖道感染。支原体属中以解脲支原体与非淋菌性尿道炎的关系较为密切。流行病学认识误区

误区3:非淋菌性尿道炎的发病不高,远远低于淋病。

正确:非淋菌性尿道炎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在我国,发病率目前仅次于病、尖锐湿疣,位居性传播疾病的第三位。在欧美国家,近10-20年内,非淋菌性尿道炎的发病实际上已达到淋病的4-5倍。我国近几年来发病率明显上升,1998年调查占性病的第三位,目前仍呈继续上升之势。解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及衣原体间的混合感染也在上升。

非淋菌性尿道炎感染率最高的年龄段为20-24岁,其次为15-19岁和25-29岁。女性高于男性。调查研究表明:发生衣原体感染与年龄、性别、社会经济学、方式及避孕方式等多因素有关。年轻的妇女中宫颈衣原体的分离阳性率明显高于年长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前者也高于后者;年轻男性也高于年长者;在某些国家的少数民族及美国黑人中衣原体的感染率较高;多性伴是衣原体感染的危险因素;口服避孕药与泌尿生殖道衣原体感染呈正相关。

(本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