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专题 >> 内科 >> 神经内科 >> 周围神经疾病 >> 周围神经疾病相关搜索

神经疾病

http://zhuanti.qm120.com 2007-12-25 17:11:45

关键词:周围神经疾病相关搜索

  植物神经系统疾病是发生于植物神经系统的疾病。植物神经系统是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植物神经紊乱就医指南,点击链接即可查看。

  临床常见的植物神经疾病和综合征有下列几种:

  ①血管迷走性晕厥。为反射性晕厥的一种。多发生于体弱的年轻女性,原因为精神或疼痛刺激。发病前常有头昏、眼花、面?苍白、出汗、恶心、腹部不适等先兆。数秒至数十秒钟后出现眼黑、意识丧失而倒地。此时血压下降、脉微弱、瞳孔散大、光反应减弱、肌张力减低,偶而遗尿。1~2天后恢复,可反复发作。发作时宜取平卧位,下肢抬高,一般均可苏醒。

  ②雷诺氏病。常见于青年女性。典型发作可分3期1:缺血期,肢端遇冷后皮肤发白、发凉并感麻木、疼痛,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缺氧期,肢端呈青紫色,压之消退,伴疼痛,持续数小时至数日;充血期,皮温上升,色泽潮红,以后恢复正常。治疗可用血管扩张药。

  ③红斑性肢痛症。常见于男性青壮年。发作时肢端尤其是足剧烈灼痛,皮肤发红伴肿胀,皮温上升。长期站立、行走或将双足置于被内,可使症状加重,如浸入冷水中则症状缓解。治疗可用血管收缩药。有报道用苯噻啶有效。

  ④神经原性直立性低血压。又称姿位性低血压。从卧位改变为直立位时血压迅速下降,引起头晕、视力模糊、无力、晕厥等脑缺血症状。多见于夏伊德雷格尔二氏综合征。可试用消炎痛、心得安等药物。

  ⑤先天性巨结肠症。主要见于男婴,生后不久即表现顽固性便秘,并反复呕吐,可自行缓解。腹部逐渐胀大,患儿极度消瘦。唯一治疗方法为切除狭窄的肠段。

  ⑥面偏侧萎缩症。表现为?侧面部组织的慢性进行性萎缩。多始于10~20岁,男性多见。严重者可发展成偏身萎缩。无特殊治疗。

  ⑦灼性神经痛。常于外伤后发生受伤神经分布区剧烈烧灼样疼痛,伴出汗、皮肤发红、发紫、感觉过敏等。可服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治疗。

  ⑧遗尿症。多见于隐性骶裂或功能性因素。

  红斑性肢痛症系以肢体远端阵发性血管扩张,皮温升高、肤色潮红和剧烈烧灼样疼痛为主征的一种植物神经系统疾病。
  
  本病病因未明。可能与寒冷导致肢端毛细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有关。由于肢端小动脉扩张,血液流量显着增加,局部充血,血管内张力增高,压迫或刺激动脉及邻近神经末梢而产生剧烈疼前。常因气温骤降受寒或长途行军等诱发。

  本病多见于20~40岁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起病可急可缓,多同时累及两侧肢端,以双足更为多见。表现为足趾、足底、手指和手掌发红、动脉搏动增强,皮肤温度升高,伴有难以忍爱的烧灼样疼痛。多在夜间发作或加重,通常持续数小时。受热、环境温度升高,运动、行立、足下垂或对患肢的抚摸均可导致临床发作或症状加剧;静卧休息、抬高患肢,患肢暴露于冷空气中或浸泡于冷水中可使疼痛减轻或缓解。患者不愿穿着鞋、袜及将四肢放于被内,惧怕医生检查。肢端可有客观感觉减退,指(趾)甲增厚,肌肉萎缩,但少有肢端溃疡、坏疽。病程长及(或)病情重者症状不仅限于肢端,可扩及整个下肢及累及上肢。

  在一定诱因下,阵发性出现双足红、肿、热、痛等特点,常可作出诊断。但须与冻疮、闭塞性脉管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雷诺现象、糖尿病性神经病、脊髓痨及中毒性末梢神经炎等相鉴别。

  本病常有缓解、复发、可呈慢性病程。大多预后良好,可自然康复。

  寒冷季节,注意肢端保温,鞋袜保持干燥;长时间乘车、站立、哨卫、步行时,宜及时更换姿势,定期下车活动,可预防或减少发作,或减轻症状。以对症治疗为主,发作时可给予局部冷敷或冷水浸泡患肢,以减轻症状;抬高患肢、避免过热或抚摸等不良刺激;口服利血平、氯丙嗪、利福平等可能改善症状。骶管内神经阻滞及腰交感神经阻滞有较好疗效。

(本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