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地震造成中国精神分裂高峰
http://zhuanti.qm120.com 2008-09-23 20:57:05
经济水平低、无职业的人群更易患精神疾病———
6月17日,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分会主持的中国内地首次精神分裂症门诊患者服药依从性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人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内地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已高达6.55‰,患者已超过780万。
而且目前约三成患者存在服药依从性问题,即容易出现服药中断,进而导致复发的状况产生。主持该项调查的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周东丰教授称,精神疾病的社会负担已超过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病,排名中国疾病总负担之首。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激增呢?
◆对策如何正视精神分裂症
社会学家夏学鸾认为,面对急剧而深刻的社会转型,为了增强社会成员的心理适应性,减少心理问题的出现,预防和消除“心理震荡”现象,必须从多方面作出有效努力。如尽快建立起一个多层次、强有力的减少心理问题、防止“心理震荡”的社会支持体系。更重要的是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塑造出一种现代强势人格。
经济水平背后隐藏的社会原因、生活经历有可能揭开精神分裂症深层诱因
尽管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疾病,但其发病病理人类至今尚不明了,因此被称为“精神癌症”。目前科学家普遍认为,基因会导致精神分裂,遗传也和这种疾病有密切关系。但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原因可能诱发更大面积的精神分裂。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马弘教授告诉记者,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是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下人的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的慢性疾病。
德国科学家在2003年研究发现了一种会导致罕见的精神分裂症的三个基因。但是,经专家学者多年观察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发病与遗传有密切关系。
同时,“精神分裂症也可在各种各样的精神因素影响下诱发,诸如恋爱失败,婚姻破裂,学习、工作受挫等。”马弘教授说。有调查资料表明,精神分裂症发病前有精神诱因者占44%一77%。
不平常的社会生活经历遭遇脆弱的个体心理承受力时容易精神分裂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有些人在生活中遇到极大不幸,生活的道路极为坎坷,但他们并末患精神病;反之,有的人在微不足道的、几乎是很多人都可能遇到的一些挫折面前,表现情绪沮丧,以至精神失常。
这是因为,精神因素对精神分裂症发病的作用,是建立在个体心理承受能力的基础之上。而且,“精神刺激因素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只是起到诱发作用。”马弘教授强调。
美国的调查发现,生活贫困、经济条件低劣和居住在贫民区的最低社会阶层的人群,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较高。我国的调查也得出类似的结果,即经济水平低、无职业的人群中,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明显高于经济水平高的职业人群的患病率。而这一人群往往社会经历复杂,同时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在实际工作中也观察到,不少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病前具有不平常的社会生活经历,如有的自幼家庭娇生惯养,形成孤独、内向的精神分裂症人格特征;有的家庭气氛紧张,父母离异,受继父(母)歧视;也有的在尚未具备独立生活能力时离开家庭,远离父母到边疆垦荒,到边远山区落户等,由于对环境的适应不良,患精神分裂症者亦不鲜见。”马弘教授说,“家庭、社会环境因素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我国急剧的社会变迁引发“心理震荡”,适应性较弱者易生疾病
“急剧的社会变迁引发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夏学鸾教授认为,“当前,我国的社会转型进入了一个重要阶段,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社会分化程度加大,利益格局差距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