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衰的治疗
http://zhuanti.qm120.com 2007-11-06 10:55:44
慢性肾衰可由于水肿、淋证、尿血等多种肾脏疾病发展而来。中医认为各种肾病日久,损及各脏腑功能,并以脾肾虚损为主,病情逐步发展而使病情加重,最后导致正气虚衰、浊邪、瘀血雍滞肾络,导致肾脏失去开阖的功能,湿浊尿毒潴留于体内,而引发本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往往由于某些因素而使病程进展加快,病情恶化。常见的诱因如感受外邪、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如外邪侵袭肺卫肌表、致肺失宣降、治节失职、三焦水道不利、劳则伤气、过劳则正气更虚、脾肾更损以及素体脾虚,饮食不节,过食生冷、辛辣、厚味、高蛋白饮食,使脾肾虚损更甚,尿潴留加剧。
慢性肾衰的病程冗长,病机错综复杂,既有正气的耗损,又有实邪蕴阻,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症。正虚又有气、血、阴、阳之不同;邪实则有外邪、湿浊热毒、瘀血、动风、蕴痰等。从病位分析所涉及脏腑众多,主要在脾、肾,但往往波及肝、心肺、胃等诸脏腑。本病的病机关键在于肾之开阖功能失调。而肾的开阖功能有赖于机体的气化作用。肾气亏虚可引起肾的气化功能障碍,肾失开阖,不能及时疏导、转输、运化水液及毒物,因而形成湿浊、湿热、瘀血、尿毒等邪毒。邪毒虽源于正虚,反过来又阻碍气血的生成,因实致虚,成为本病的重要病理因素。湿浊、尿毒等波及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而产生众多症状。湿浊中阻,脾胃升降失常,则可出现恶心、呕吐;湿浊困脾、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之源匮乏,则气血亏虚加甚;若湿浊阻遏心阳、心气不足、运血无力,则可出现心悸、气短等;水气凌心、心悸、胸闷、气促;湿浊中阻,脾胃升降失常,则呕吐、恶心,纳呆、腹胀;肝风内动则抽搐;肾脏虚衰,膀胱气化不利则尿少、水肿、甚至小便点滴全无而为闭症。如果尿毒蒙蔽或扰乱神明、可致精神抑郁或亢奋之症,浊毒化热,内隔心包,则可致心阳欲脱、阴阳离决。
一、辩证治疗
1、脾肾气虚:治法:益气健脾补肾。
2、脾肾阳虚:治法:温肾健脾,行气利水。
3、肝肾阴虚:治法:滋补肝肾
4、阴阳两虚:治法:阴阳双补。
二、其他治疗
(一)中药灌肠治疗(结肠透析)
适用于早期或中期慢性肾衰竭邪实明显而正虚较轻者。结肠透析可促进尿毒素通过肠道排出体外,根据临床的不同特点,如临床无明显阳虚表现选:冬虫解毒固本系列 ,一般每日1-2次,实用于尿毒症期的肾衰竭。
(二)皮肤透析(中药药浴疗法)
肾衰水肿、尿少用利尿剂无效,而又不能透析治疗的,以及部分透析病肤瘙痒者,可用中医“开鬼门”的药浴方法。药用冬虫解毒固本2-6号等透表发汗药,煮开加入浴缸温水(38-30℃)浸浴30分钟左右,达到出汗的目的,有明显的消肿作用,并改善患者的症状。
(三)针刺疗法
针刺疗法在慢性肾衰本身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尚不十分清楚,但可以用以改善症状,或调整全身状态。如改善消化系统的症状,可选关元、中极、阴廉、肾俞、三焦俞等。
(四)实验研究
1、单味中药治疗慢性肾衰的研究
1)泻下药 大黄应用最早,研究最多。我院从祛邪入手,用大黄治疗氮质血症,大黄对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肿瘤坏因子(TNF)能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延缓慢性肾衰竭的发展及防治引起的并发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补益药
①冬虫夏草:能明显改善尿毒症患者的蛋白代谢,显著改善肾功能状态和提高红细胞免疫功能。可明显降低血清BUN、SCR水平,阻抑肾小球的代偿性肥大,明显减轻肾脏病理改变。
②人参:研究表明可提高肾衰病免疫力。降低大鼠模型尿蛋白,从而减轻肾损害,延缓慢性肾衰进展。
③淫羊霍:可明显减轻肾脏组织学改变和系膜外基质产生。
④何首乌:早期肾脏损害的血瘀型高血压患者,用药后血脂下降,尿AIb、IgG、Igm的排泄量有改善,提示其有改善循环,活化纤溶酶,抑制胶原合成等作用。
3)活血药
(1)丹参:改善高凝状态与其抗凝和调整纤溶活动有关。降低肾衰患者血肌酐、尿素氮、增加尿量。对肾炎的间质纤维化病变有一定疗效,从而防止疤痕的形成,延缓尿毒症的发生。
(2)川芎:研究表明川芎嗪可有效地预防CaA所导致的离体、灌注的肾灌注流量,肾小球滤过率,尿量下降及肾血管阻力升高等血流动力学障碍。
(3)水蛭:通过活血化瘀,改善血液流变学和改善肾内前列腺素的代谢而实现对肾脏缺血的保护。
(4)三七:促进人肾间质细胞凋亡,促使细胞生存数量下降,可能是治疗肾间质纤维化的有效药物。
(5)银杏叶:唐景辉等应用大鼠肾小球硬化模型,探讨中药银杏叶对肾小球硬化及肾小管间质损害的防止作用。经过12周的治疗,结果表明银杏叶可以明显减轻实验性大鼠残肾系膜区的细胞外基质(Ecm)的积聚,降低肾小球硬化指数,明显减低肾组织中羟脯氨酸的含量,并减轻肾小管一间质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