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专题 >> 内科 >> 肝病 >> 脂肪肝 >> 脂肪肝分类

全面了解酒精性脂肪肝

http://zhuanti.qm120.com 2007-04-26 15:23:39

关键词:脂肪肝分类

  据日本、美国等学者统计,脂肪肝发病率占平均人口的10%,嗜酒者的57 6%,而且与其他类型脂肪肝相比,酒精性脂肪肝发生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进程相对较快,发生率相对较高。一项为期11年的前瞻性研究显示,平均每年有12%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发生肝硬化。Worner等研究发现,约31%~50%单纯性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同时合并静脉周围纤维化,此种情况最快2年内即可发展为肝硬化。因此,酒精性脂肪肝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酒精性脂肪肝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1.1慢性酗酒是饮酒国家居民中最常见的脂肪肝病因。国外许多研究表明,饮酒量和持续时间与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有直接关系,而与酒的种类关系不大。如果饮酒量(纯酒精)<80g/d,一般不会发生酒精性脂肪肝;如果饮酒量>80~160g/d,则其发生率增长5~25倍;若每天进300g纯酒精,8天后就可出现脂肪肝。

  1.2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理:进入体内的酒精90%在肝脏代谢,它能影响脂肪代谢的各个环节,最终导致肝内脂肪堆积。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2.1酒精对肝脏有直接损害作用,其损伤机理是酒精在肝细胞内代谢而引起。进入肝细胞的酒精,在乙醇脱氢酶和微粒体乙醇氧化酶系的作用下转变为乙醛,再转变为乙酸,后一反应使辅酶Ⅰ(NAD)转变为还原性辅酶Ⅰ(NADH),因而NADH与NAD比值升高。NADH与NAD比值的升高可抑制线粒体三羧酸循环,使肝内脂肪酸代谢发生障碍,氧化减弱,使中性脂肪堆积于肝细胞中。另外,NADH的增多又促进脂肪酸的合成,从而使脂肪在肝细胞中堆积而发生脂肪变性,最终导致脂肪肝形成。

  1.2.2大量饮酒使体内氧化磷酸化和脂肪酸β氧化受损,使血液和肝细胞内游离脂肪酸增加。已知游离脂肪酸有很强的细胞毒性,加上乙醛的协同作用引起生物膜受损伤,并能加强肿瘤坏死因子(TNF)等细胞因子的毒性,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促进脂肪肝形成。

  1.2.3酒精有特异性地增加胆碱需要量的作用,而胆碱是合成磷脂的原料之一,而磷脂又是合成脂蛋白的重要原料,故磷脂的不足影响了脂蛋白的合成,从而影响了脂肪从肝中顺利运出而形成脂肪肝。

  1.2.4大剂量乙醇刺激肾上腺及垂体—肾上腺轴,从而增加脂肪组织分解率,源于此的脂酸又被肝脏摄取,使肝内甘油三酯合成率增加并堆积,又因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缺乏载脂蛋白使其分泌有障碍,而产生脂肪肝。

  1.2.5长期饮酒可诱导肝微粒体中细胞色素P450的活性,其活性增加可加重乙醇及其代谢物对肝脏的毒性作用,使肝脏内皮细胞窗孔变多变大,结果导致富含甘油三酯的乳糜微粒及其大的残骸被肝细胞引入,肝细胞摄取脂肪增多,促进了脂肪肝形成。

  1.2.6免疫机制。既有细胞免疫改变也有体液免疫改变,引起细胞、组织的炎症、溶解和坏死。酒精作为一种半抗原与抗体形成复合物,引起自身免疫反应。

  2酒精性脂肪肝的病理改变  病理检查多表现为肝脏弥漫性肿大,肝重量常达正常肝脏的2~3倍,肝脏色黄、质韧。镜下脂肪变主要见于肝腺泡的2、3区,严重者弥漫分布,大多表现为大泡性脂肪肝,肝内积聚脂肪以甘油三酯为主。依脂肪变范围可分为轻度(脂肪变肝细胞占30%~0%),中度(脂肪变肝细胞占50%~75%),重度(脂肪变肝细胞>75%)。细胞脂变本身不致窦周纤维化,但约1/3合并轻至中重度纤维化,以小叶中央静脉区为甚,向外周扩展并与汇管区衔接,纤维间隔融合,形成肝细胞再生结节,小叶扭毁,造成酒精性肝硬变。有时肝组织内可见酒精性透明蛋白小体。

  3临床表现  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表现与肝脏脂肪浸润的程度成正比,在肝内过多的脂肪被移除后症状可消失。临床上以肝肿大为最常见体征,其次为肝区痛及压痛。少数病人可有轻度黄疸,实验室检查提示与胆道系统阻塞有关。重症患者可以有腹水和下肢水肿,偶见脾肿大。部分患者可以伴有维生素缺乏表现,如周围神经炎、舌炎、口角炎、皮肤瘀斑等。总之,酒精性脂肪肝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

  4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4.1血浆蛋白:血浆蛋白总量改变和白球蛋白比例倒置是最常见的生化异常,部分病人血浆蛋白电泳示α1、α2、β球蛋白增加。脂肪肝恢复后,血浆蛋白异常较其他指标恢复要晚,经3~6个月之后才恢复正常。

  4.2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前者增高不明显,AST/ALT>2有诊断意义,ALT升高不灵敏是因乙醛使酶的活性辅因子B6下降所致。肝组织内ALT比AST活性受抑制更显著。

  4.3γ-谷氨酰基转肽酶(γ-GT):酒精损伤肝细胞微粒体时升高较灵敏。是诊断酒精性肝病的较敏感指标。

  4.4酒精口服法负荷试验:检测糖蛋白、前白蛋白、α2HS糖蛋白、触珠蛋白的变化、在酒精性脂肪肝时均降低。

  4.5B超检查:B超下弥漫性脂肪肝可分为三种:(1)轻度脂肪肝:表现为近场回声增强,远场回声衰减不明显,肝内管状结构可见。(2)中度脂肪肝:前场回声增强,后场回声衰竭,管状结构模糊。(3)重度脂肪肝:近场回声显著增强,远场明显衰减,管状结构不清,无法辨认。局限性脂肪肝的超声改变是非均匀性分布,声像表现为多发性强回声结节,但无包块效应,必要时可行肝脏活组织检查。  4.6CT检查:其准确性优于B超,主要示肝实质密度普遍或局灶性降低。

  5诊断

  5.1有长期大量饮酒或短期的暴饮史。

  5.2有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表现及相应的实验检查异常和影像学改变。

  5.3排除病毒、药物或其他原因所致的脂肪肝。据以上三点可做出临床诊断,如果有肝脏组织学上的改变可得到进一步确诊。

  6治疗 该病无特效疗法,以支持疗法为主。

  6.1病因治疗:戒酒是根本疗法,是关系到治疗成败的一个最重要因素。单纯性酒精性脂肪肝和以酒精性脂肪肝为主的酒精中毒性肝病(ALD)经戒酒治疗后,肝肿大和一些异常的实验室指标可在2~4周内恢复正常。

  6.2支持疗法:由于长期不平衡膳食的摄入,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多伴有维生素缺乏和负氮平衡,所以饮食应限制热量,以低脂高蛋白饮食为主,并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如维生素B1、B6、B12、叶酸、锌、胆碱、蛋氨酸等。

  6.3去脂药物:腺苷酸可减少急性酒精损害后肝内甘油三酯的增加,刺激线粒体氧化脂肪酸的作用。大量ATP(分解可为腺苷)也有上述作用,另外,明可以减少甘油三酯的合成,并经酶的诱导氧化长链脂肪酸。

  6.4胆碱、蛋氨酸对肝功的恢复有帮助,对γ-谷氨酰转肽酶较高的患者,选择谷胱甘肽是有效的。

  6.7预后 多数病人的酒精性脂肪肝是完全可逆的,一般情况下戒酒后脂肪肝逐渐消失。但如果长期过度饮酒,可使肝细胞反复发生脂肪变性、坏死,最终发展为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严重者危及人的生命。脂肪肝病人偶尔可发生猝死,此多为多发性脑和肺脂肪栓塞的结果。由于酒精性脂肪肝是一可预防性疾病,所以应大力宣传饮酒的危害性,使人们对本病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争取做到以预防为主,并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使本病对人们健康的危害降到最低水平。

编辑推荐:脂肪肝如何治疗?   编辑推荐:9条金原则帮你甩掉脂肪肝

(本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