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专题 >> 癌症(肿瘤) >> 脑癌 >> 脑癌相关搜索

关于脑癌

http://zhuanti.qm120.com 2007-10-08 15:45:26

关键词:脑癌

星形细胞瘤起源于星形神经胶质,是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肿瘤,占胶质瘤的70%以上,可发生于脑和脊髓各部,75.5%发生于幕上,儿童71.4%位于幕下。幕上常见于额叶,幕下好发于小脑半球。
1、病理特征 组织学上星形细胞瘤分纤维型、原浆型、肥大细胞型、毛细胞型4种亚型。
2、临床表现 星形细胞瘤可发生任何年龄,但以20-40岁常见。一般主要是颅内压增高症状。
CT表现
星形细胞瘤的CT表现呈多样化,虽部位和分级不同而表现不同,在形态、密度、瘤周水肿、占位效应、坏死囊变、出血钙化和强化特征方面各有特点。
1、幕上星形细胞瘤 低级星形细胞瘤平扫多呈均匀等密度获低密度水瘤型病灶,也可表现为水肿或囊性,依生长方式和累及范围不同分为局限型和弥漫型。局限型出血少见,瘤周水肿轻微或无水肿,15-20%有钙化,增强扫描多数不强化。弥漫性者边界不清楚,有时可侵犯一侧半球,强化轻微或不强化。
2、幕下星形细胞瘤 小脑星形细胞瘤位于小脑半球,形态学上有3种:单囊伴囊壁结节;实性;实性肿块伴坏死囊变。平扫囊肿密度略高于脑脊液,壁结节常呈等密度。增强扫描呈不同程度强化,实性肿瘤强化较明显。常见第四脑室受压移位,可见阻塞性脑积水。脑干星形细胞瘤占脑干肿瘤的90%以上。

少突胶质细胞瘤
少突胶质细胞瘤占原发性脑肿瘤的5%,源于少突神经胶质细胞,多见于半球皮质或皮质下,额叶最常见,颞叶次之,脑室内罕见。
1、临床表现与病理
临床上,少突胶质细胞瘤好发于35-40岁,儿童少见。因肿瘤生长缓慢病程较长,常见首发症状为局灶性癫痫。病理上,少突胶质细胞瘤属于较良性的胶质瘤,以膨胀性生长为主,生长缓慢,边界可较清晰。瘤组织呈灰红色,质较软,钙化常见,达70%以上,部分肿瘤可囊变,出血坏死少见。
CT表现
CT平扫,少突胶质细胞瘤多表现为质地不均匀的肿块,可呈稍低、等、稍高密度,其特征性改变是病灶内有大而不规则的高密度钙化,常呈条带状。肿瘤占位效应轻,瘤周水肿轻微或无。CT增强扫描多数肿瘤不强化或轻度强化,少数分化差的肿瘤呈明显强化,同时伴有较为明显的瘤周水肿和占位效应。
室管膜瘤
由室管膜上皮发生,好发在脑室系统和脊髓中央管周围。起于室管膜或室管膜残余部位。以膨胀性生长为主。儿童第三、四脑室多见,侧脑室多见,也可发生在大脑半球。可顺脑脊液种植并转移。顶、颞、枕叶交接处为好部位,大多数含有大囊并有钙化,小圆形散在钙化最常见。占小儿颅内肿瘤的6-12%,发病高峰在4-5岁之间,**易患。
CT表现
室管膜瘤的CT表现具有多样化,平扫于邻近脑组织相比可呈低、等或高密度,但以等密度或略高密度为主,约50%的病例瘤内见钙化灶。CT增强扫描,多数肿瘤呈均匀强化,囊变区不强化。形态学上肿瘤多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脑室内者一般无瘤周水肿,但可见室管膜种植,而脑实质内室管膜瘤则常伴有轻度瘤周水肿。
髓母细胞瘤
多见于儿童的小脑蚓部,生长迅速,恶性程度高。发病率仅次于小脑星形细胞瘤。约有50%发生在十岁以前,**发病率高。另有1/3见于15-35岁之间。典型部位在第四脑室顶部及小脑蚓部。肿瘤可向各个方向生长。肿瘤细胞容易经由脑脊液在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内转移。肿瘤边缘多清楚,大小约4-5cm,可囊变,很少钙化。血供丰富髓母细胞瘤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头痛、呕吐、步态不稳和共济失调、复视和视力减退。脑脊液分析常见蛋白增高。病情发展较快,一般为半年至一年。对放疗敏感。
大体病理因肿瘤血管丰富而呈紫红或灰红色,肿瘤界限比较清楚,质地较脆。可见坏死,钙化囊变少见。脑干受累较早,易发生脑脊液播散。
2、CT表现
典型髓母细胞瘤表现为后颅窝中线高密度肿块,边界清楚,密度多较均匀,也可呈混杂密度,出血罕见,钙化占10-15%。多数呈均匀明显强化。非典型性CT表现有钙化、囊变和坏死、不均匀强化。90%的髓母细胞瘤可见轻度至中度水肿。

脑膜瘤
脑膜瘤约占颅脑肿瘤的15%-20%起源于蛛网膜细胞。绝大多数脑膜瘤附着于硬脑膜,少数依附于软脑膜或附在侧脑室的脉络丛。大部分肿瘤生长缓慢,具有完整包膜,与脑组织界限清晰。脑膜瘤邻近的颅骨常受到肿瘤影响而出现增厚或破坏,有时肿瘤可穿越颅骨而长至颅外头皮下。恶性脑膜瘤常侵入邻近正常组织.
CT表现
1、瘤体本身的表现 CT平扫,肿瘤边界清楚,宽基底附着于硬膜表面,与硬膜呈钝角。75%呈均匀高密度,25%位等密度,极少为低密度,少数混有大小不等的低密度区,代表瘤内坏死囊变。15-20%的脑膜瘤可见瘤内钙化。增强后90%明显均匀强化,10%呈轻度强化或环状强化,密集钙化者不增强。
2、邻近结构改变 肿瘤周围可见低密度环,由瘤周水肿造成,也可由扩大的蛛网膜下腔、白质脱髓鞘及局部脑软化造成。由于肿瘤位于脑外,可造成灰白质移位,形成白质塌陷征。脑膜瘤另一具有较为常见的征象是骨质的改变,发生率约为15-20%,可表现为弥漫性或局限性骨质增生,也可出现局部骨质破坏或侵蚀。
•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
•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约占颅内肿瘤的7%-10%,包括好发于第VIII颅神经的听神经瘤和第V颅神经的三叉神经瘤。
听神经瘤
•起源于听神经前庭支神经鞘细胞,是桥小脑角池最常见的脑外肿瘤,约占85%。最初在内听道内生长,仅引起内听道扩大。以后才由内听道口长入桥小脑池。肿瘤增大可引起占位效应。可与脑膜瘤同时存在。多见于40-60岁之间。以单侧听力部分或完全丧失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并 有 前庭功能紊乱以及面神经、三叉神经麻痹。肿瘤大时可造成脑积水、视水肿。
临床表现及病理
听神经瘤的首发症状多为听神经的刺激或破坏症状,耳鸣、耳聋或眩晕症状占74%,其他首发症状有,颅内高压(14%),三叉神经症状(8%),小脑功能障碍(5%)等。
病理:听神经瘤一般有雪旺细胞发展而来,大多数发生于前庭神经,少数发生于耳蜗神经。初期为球形或卵圆形、实质性,有完整包膜,境界清楚。
CT表现
1、瘤体本身的表现 平扫听神经瘤多呈等密度(40%)或略低密度结节或卵圆形肿块,少数为均匀低密度或高密度,部分表现为混杂密度。增强扫描,肿瘤呈明显强化,但强化的形式随平扫不同而异,密度均匀者多呈均匀强化,偶呈不均匀强化;平扫均匀低密度者,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提示病灶完全囊变;平扫混杂密度者呈不均匀强化,说明病灶区多发囊变坏死。
2、邻近结构改变 肿瘤较小时,同侧蛛网膜下腔增宽。听神经瘤与岩骨关系十分密切,多以内听道口为中心向脑桥小脑角区生长,肿瘤多紧贴岩骨,以锐角与岩骨相交,同时骨窗可见内听道扩大或骨质破坏。

三叉神经瘤
颅内较常见的神经鞘瘤,发病率仅次于听神经瘤。有50%源于三叉神经半月节;余50%起于中颅凹,其中25%因来自三叉神经根神经节,属硬膜内肿物,另25%牵及中、后颅凹,系硬膜外、内肿物。半月神经节肿瘤主要临床表现为患侧脸面部感觉减退、角膜感觉丧失和头痛。后颅凹肿瘤则呈听力丧失、面神经麻痹以及共济失调之表现。常见于35-60岁,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二倍。

2、三叉神经瘤
(1)肿瘤常跨越中后颅窝,典型者呈哑铃状。
(2)中颅窝三叉神经瘤压迫鞍上池与海绵窦,后颅窝三叉神经瘤压迫桥小脑角与第四脑室。
(3)增强后多数明显均一强化,少数囊变者环形强化。
(4)病灶周围一般无水肿。

垂体瘤 垂体瘤占颅内肿瘤的5%-15%,都生长于腺垂体。 垂体微腺瘤是指生长于鞍内直径不超过10mm的腺瘤,直径10mm以上的为垂体大腺瘤。
1.垂体瘤
(1)鞍内软组织肿块,大部分边缘光滑, 向鞍上、鞍旁或鞍下延伸。
(2)病变可包绕、推压双侧颈内动脉,同时使视交叉受压移位。
(3)瘤体内部可囊变、坏死,大的肿瘤 常压迫第三脑室,引起双侧脑室积水。
(4)增强后,瘤体实性部分呈明显强化。
先天性肿瘤
先天性肿瘤占颅内肿瘤的3%-6%。
1、颅咽管瘤
颅咽管瘤来源于颅咽管的残存鳞状上皮,80%位于鞍上池,肿瘤通常囊实相间或完全呈囊性。囊液含有大量的胆固醇结晶,囊壁常见钙化。
(1)鞍上池圆形或椭圆形,少数为不规则形肿块。
(2)病变以囊性或囊实性相间为主,少数为实性。
(3)压迫视交叉和第三脑室,造成双侧侧脑室积水。
(3)增强检查,瘤体的实性部分呈均匀或不均匀的增强,囊性部分呈壳样增强。

表皮样囊肿
表皮样囊肿来源于神经管闭合时留在管内的外胚层组织,属于脑实质外肿瘤。囊壁薄,由一层表皮组织形成。囊内由上皮碎屑、角蛋白和胆固醇组成,常见于桥小脑角区和鞍区。
皮样囊肿
皮样囊肿含有外胚层和中胚层两种成分。外表与表皮样囊肿相似。囊内可见毛发及其它皮肤附件。
畸胎瘤
畸胎瘤含有内、中、外三个胚层的成分,常见于20岁以前的男性少年,最常见的部位为松果体区。
(1)肿瘤半数位于松果体区,边缘光滑,呈圆形或分叶状。
(2)病灶内密度强度不均,有低密度的脂肪,也有高密度的骨骼和牙齿。
(3)肿瘤多数有囊性变。
(4)增强后瘤体实性部分强化。
生殖细胞瘤
生殖细胞瘤有原始的生殖细胞衍生而来,好发于松果体区,其次为鞍上池,属低度恶性肿瘤,无包膜,常有不同形式和程度的转移。
(1)常见于松果体区,也常见于鞍上,可同时或单独存在。
(2)增强后,呈明显均匀一致强化,并能发现沿脑脊液或室管膜转移的病灶。
(3)病灶对放疗敏感。
(4)临床上常出现上视不能,系中脑顶盖受压所致。
脊索瘤
脊索瘤来源于脊索的残余,位于斜坡蝶枕交界处和中颅窝底,呈浸润生长。

转移瘤
转移瘤占颅内肿瘤的3%-10%。男性以肺癌转移最多,女性以乳腺癌转移最多。最常见的途径是血行转移。鼻咽癌和中耳癌可直接蔓延至颅内。临床上,头痛、呕吐和肢体活动障碍在短期内加重。
(1)病变多见与皮髓质交界处,亦可局限于 脑白质内,常为多发。
(2)病变形态多样,可为结节状或囊实相间 的肿块。
(3)瘤周水肿明显,但4mm以下的小结节周 围常无水肿。
(4)增强后,呈结节状、环状或点状强化,边缘与周围界限清晰。
恶性淋巴瘤
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在中枢神经系统比较罕见,约占颅内肿瘤的1%。多发生于脏器移植术后,服用大量免疫抑制剂者和爱滋病患者。 继发性恶性淋巴瘤实际上是全身淋巴瘤的颅内转移,其影像学特征与原发性淋巴瘤类似,但以软脑膜浸润较突出,并可发生多组颅神经侵犯。
颅内蛛网膜囊肿
颅内蛛网膜囊肿是指蛛网膜包裹脑脊液所形成的囊袋样结构,可先天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由于脑发育障碍所致。后者多由创伤、炎症等引起的蛛网膜下腔粘连所致。多数病人无症状,少数病人出现与颅内占位病变类似的表现,如轻瘫、癫痫发作。位于视交叉附近的囊肿可引起视力减退或视野缩小。
•诊断要点:
•(1)以侧裂池和枕大池最多见,其次为鞍上池、桥小脑角池。
•(2)平扫时表现为局部脑裂或脑池的囊性膨胀性扩大,其内充满液体,密度与脑脊液完全一致。
•(3)局部脑组织推压、移位甚至萎缩;邻近颅骨内板出现压迹或颅骨膨隆变薄。
•(4)增强后,病灶无强化。
第四章 颅内感染
脑组织外有颅骨和坚硬的脑膜,内有血脑屏障及血脑脊液屏障,对各种感染因子有较强的免疫作用。只有当血脑屏障与血脑脊液屏障发生损伤、破坏时,才可发生中枢神经的感染。其病因种类很多,包括细菌、病毒、螺旋体、立克次体、霉菌和寄生虫等,在脑内形成脑膜炎、脑脓肿、结核瘤 和脑寄生虫病等。
脑膜炎
脑膜炎是指软脑膜和蛛网膜的炎症,为病原菌在脑脊液中蔓延所致,常伴有脑炎。
诊断要点:
(1)急性期常无阳性所见,或仅有轻微的患侧蛛网膜下腔增宽,增强检查软脑膜有轻微条状增强。此时临床脑膜刺激征明显。
(2)随病变的发展,邻近的脑实质出现异常密度影,边缘欠清晰。
(3)增强后,脑膜增厚且强化明显。鞍上池最多见,其次为环池和侧裂池,常伴有脑积水。
脑脓肿
脑脓肿常因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球菌侵入脑组织引起。途径主要有二:1)局部病灶的蔓延。2)血源性感染。
脑结核
儿童结核瘤多见于幕下,常结核合并结核性脑膜炎。结核瘤多见于幕上。
脑囊虫病
其侵犯的部位主要为:
1)脑实质
2)脑室
3)蛛网膜下腔或以混合形式存在。
其中以脑实质受累最为多见。


脑肿瘤的早期信号
(1)头痛:性质多较剧烈,常在清晨发作,有时在睡眠中被痛醒,但起床轻度活动后头痛就会逐渐缓解或消失。
(2)呕吐:由于颅内压力的增高,致使延髓呼吸中枢受到刺激,从而出现呕吐,呕吐多在头痛之后出现,呈喷射状。
(3)视力障碍:颅内压增高时会使眼球静脉血回流不畅,导致淤血水肿,损伤眼底视网膜上的视觉细胞,致视力下降。
(4)精神异常:位于大脑前部额叶的脑瘤可破坏额叶的精神活动,引起兴奋、躁动、忧郁、压抑、遗忘、虚构等精神异常表现。
(5)单侧肢体感觉异常:位于脑半球中部的顶叶,专管感觉,该部位肿瘤常会导致单侧肢体痛、温、震动、形体辨别觉减退或消失。
(6)幻嗅:颞叶部肿瘤可在其刺激下出现幻嗅,即可闻到一种并不存在的气味,如烧焦饭或焦橡胶等气味。
(7)偏瘫或踉跄步态:小脑部病变更具特异性,即患者常在头痛、呕吐、视物障碍之后,出现偏瘫或踉跄的醉酒步态。
(8)耳鸣、耳聋:此种多在打电话时发觉,即一耳能听到,另一耳则听不到。该表现多是听神经瘤的先兆。
(9)巨人症:多见于脑垂体瘤。表现为病人生长迅速,出现肢端肥大症(大下巴、大鼻子、口唇、舌头均肥大、手足异常粗大)。
(10)幼儿生长发育停止:常见于颅咽管瘤。临床表现为十五六岁身材只有五六岁高,性征亦不发育,肚皮上堆满脂肪,看上去大有“少年发福”之势。
一般作共振的人发病率是百分之多少?没法治吗?有法治。
有良性恶性之分吗?有的。

(本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