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眼病
http://zhuanti.qm120.com 2007-10-30 15:01:13
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沁代谢病,以高血糖为主要症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患病率逐年增高。糖尿病可影响全身各器官,但与眼睛关系更为密切,可引起白内障、视网膜病变、青光眼、暂时性屈光不正、眼外肌麻痹等,其中视网膜病变最为常见。据国内报道,病程在5年以下者眼底改变率为38%~39%;病程5~10年者,发病率为50%~56.7%;病程在10年以上者,发病率增至69%~90%。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中最重要的表现,是一种具有特异性的眼底病变。临床研究表明,糖代谢紊乱是发生糖尿病眼病的根本原因。由于糖代谢紊乱,引起视网膜微血管系统的损害,最终导致视网膜一系列病理改变。视网膜毛细血管的主要病理改变有血管舒缩调节功能失常,血管周细胞凋亡和血管基底膜增厚。还有一些全身和眼局部因素促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如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性增高、血液黏度增高、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加强了红细胞对氧的亲和力,等药物,均氧释放减少加重了视网膜组织的缺氧。目前,使用羟苯磺酯钙(多贝斯、)有降低“三高”(高血压、高血糖与高血脂)的作用,抗氧化药物可减轻视网膜缺氧,从而延缓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速度。
糖尿病影响眼睛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与眼球的解剖特征有关,视网膜动脉是终末血管,相互间无吻合支,组织极易受缺血的影响,因此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易引起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哪些临床表现?
糖尿病患者主诉闪光及视力减退。随着病情的进展,可以出现玻璃体出血,视网膜和视盘上出现广泛的新生血管形成,增殖性视网膜病变,视力严重减退,晚期及严重者,将最终导致失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眼底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 微血管瘤。是眼底镜下最早可见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红可暗红斑点,有的位于棉絮斑边缘,有的位于末梢小动脉或静脉上,有的位于出血斑中心,大小不等,小如针尖,大至视网膜小血管直径,边界不清、光滑。视网膜微血管瘤一般长期存在,但也可因管壁增厚、玻璃样变性,囊腔自然阻塞,逐渐变成粉色或边沿发白,最后形成小圆白点。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出现微血管瘤,常比眼底镜下的数目多。
微血管瘤常位于毛细血管闭锁区周围的毛细血管上,表明其发生和局部组织缺氧有关,是毛细血管壁的囊样膨出和(或)毛细血管内皮增殖所致。微血管瘤渗漏是视网膜水肿的重要原因,其数目多少及变化可反映视网膜病变的轻重、进展或退行。
(2) 出血斑。早期病程中,出血斑一般多为小点状或圆形出血,多位于视网膜深层。出血可逐渐吸收,但附近可再出现新出血。病情发展后,可有浅层条状或火焰状出血,甚至大片内界膜下或视网膜前出血。点状出血与微血管瘤不易区分,位于视网膜浅层。
(3) 视网膜静脉增粗或成串珠样改变。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常见静脉充盈扩张,颜色暗红,以颞侧静脉明显。到了病变晚期,当动脉已有改变时,静脉可发生一系列特殊改变,例如管径不匀,呈梭形、串珠状或球状扩张,纽袢状及局限性管径狭窄伴有白鞘甚至部分或全部闭塞。视网膜静脉串珠样改变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典型表现 。
(4) 硬性渗出。为白色或黄色小点,边界清晰,常有蜡样或闪光感。位于外层视网膜,可呈孤立点状,有时围绕多个微血管瘤呈环状排列,还可互相融合呈大斑块状。主要原因为视网膜血管通透性高血浆渗出在荧光血管造影中不同于出血那样遮蔽荧光,本身也不显影。
(5) 棉絮斑。边界不清的白色或灰白色斑块,是由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梗死、缺血引起的组织水肿所致,也被称为软性渗出。棉絮斑通常消退较慢,可持续存在,长达数日之久。棉絮斑荧光血管造影表现为,毛细血管无灌注的低荧光区。
(6) 新生血管。可分为视盘新生血管和视网膜新生血管。视盘新生血管出现在视盘上或视盘边缘1个视盘直径范围内。早期细小、纤弱,眼底镜下不易发现,可以侵犯玻璃体。如果不及时治疗,则新生血管变得粗大,且不易消退,破裂后可导致玻璃体出血。除视盘以外,视网膜任何部位的新生血管都称为视网膜新生血管。最初,新生血管增殖出现在毛细血管无灌注的边缘,如毛细血管芽或直接从视网膜小静脉上萌芽。早期新生血管位于视网膜平面内,以后可穿过内界膜,位于视网膜和玻璃体后界膜之间。
(7) 纤维增生。增生的纤维组织呈条索状或膜状,常和玻璃体后界膜联系在一起。纤维增殖的表面可有新生血管可萎缩的新生血管,也可能没有。
(8) 视网膜及玻璃体出血。新生血管单独或伴纤维组织增生时,常粘于玻璃体皮质层,如发生玻璃体后脱离,由于牵拉可使新生血管破裂出血。视网膜及玻璃体可位于内界膜下或视网膜与玻璃体后界膜之间,可有液平,像般形:也可没有液平圆形、椭圆形或片状。当出血进入玻璃体内可在玻璃体内增殖的新生血管破裂出血时,即形成玻璃体出血。如出血不能完全被吸收,则逐渐形成白色及灰色机化条索或增殖膜,平附于视网膜表面或伸至玻璃体内。
(9) 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增殖膜及条带收缩对视网膜产生牵拉,可使视网膜表面扭曲,甚至发生牵拉性视网膜脱离。
(10) 虹膜红变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在广泛的视网膜毛细血管闭锁的基础上,虹膜与房角也可出现新生血管,使房水排出受阻,眼压升高,即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药物治疗?
目前,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的药物有如下几种:
(1) 胰激肽原酶。又称胰激肽释放酶,商品名有丽珠广乐和怡开,属于丝氨酸蛋白酶类,在生物体内以酶原形式存在,可增加毛细血管血流量,激活纤溶酶,降低血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用法:1次120~240单位,1日3次,空腹服用。患有脑出血和其他血性疾病的急性期患者禁用。
(2) 羟苯磺酸钙:商品名为、利倍思、多贝思,可减少“三高”,即减少糖尿病患者视网膜血管的高渗漏性、血液的高黏稠性以及血小板的高聚集性。用药剂量与疗程应根据患者病情和个体着异而定。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证实为单纯性视网膜病变 Ⅰ期和Ⅱ期的患者可每次口服500㎎,每日2次,治疗3~6个月以后复查眼底,以观察疗效。若病情好转,可改为每日1次,长期服用,以预防再发。本药的不良反应很少,主要表现为胃肠不适、疲乏无力、嗜睡、眩晕和头痛等。本药虽不能通过胎盘,但在姊妹头3个月或哺乳期妇女应慎用。
(3) 维生素类药物。口服,具有抗氧化作用。
(4) 中药。口服复方丹叁滴丸、六味地黄丸,具有活血化瘀、益气通络的功能,促进眼部血液循环,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一定的防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