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专题 >> 五官 >> 口腔科 >> 面神经痉挛 >> 面神经痉挛相关搜索

偏侧面肌痉挛

http://zhuanti.qm120.com 2007-11-13 17:34:06

关键词:面神经痉挛

疾病概述
面肌痉挛亦称面肌抽搐或偏侧面肌痉挛症,是一侧面神经受激惹而产生的功能紊乱症候群。多是一侧,双侧者很少,约占4%。患者多是40岁以上,男女性别之比为2∶3。
                   
临床表现:开始为一侧眼睑跳动,逐渐由上向下可扩展到半侧面肌,严重才可累及颈及肩部肌群。这种不自主痉挛,自己不能控制,情绪紧张、过度疲劳可诱发或使病情加重。据测试,这种面肌同步放电为每秒350次,表现为眼睑紧闭,口角歪斜,一次抽搐时程者数秒,长者数分钟,间歇期长短不定,发作时患者心烦意乱,视物不清,偶有面部酸痛、鼻塞和头痛者。一般睡眠中不发作,但也有11%的病人于睡中仍照常抽动,影响睡觉。发作越来越频繁,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病久后肌力逐渐减弱,到晚期可发展到半侧面瘫而告终。
                   
治疗措施:
(一)药物治疗:除苯妥英钠或卡马西平等药对一些轻型患者可能有效外,一般中枢镇静药、抑制剂和激素等均无显著疗效。
(二)射频温控热凝疗法 
(三)手术治疗:       
1.面神经干压榨和分支切断术,2.面神经减压术,3.面神经垂直段梳理术 ,4.面神经钢丝绞扎术, 5.颅内显微血管减压术,6.颅内面神经干梳理术

疾病描述
偏侧面肌痉挛是一侧面部不自主阵挛性抽动。特发性病例多见,或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暂时后永久性后遗症。

症状体征
多在中年以后发病,女性较多。开始多为眼轮匝肌间歇性轻微颤搐,逐渐扩散同侧其他面肌,如口角肌肉,严重者累及颈阔肌。抽动逐渐加重,可因精神紧张、疲劳和自主运动加剧,入睡后停止。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疾病病因
本病的病因未明,可能为面神经易位兴奋或伪突触传导所致。近年来国内外报道,颅后窝探查发现大部分病人面神经进入脑干处被微血管袢压迫,行减压术可获治愈,提示与三叉神经痛有类似的发病基础;少数病人由脑桥小脑角肿瘤或推动脉瘤引起。

诊断检查
本病根据临床表现诊断不准。但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1、功能性睑痉挛     多发生于老年妇女,常为双侧性,无下部面肌抽搐。                         
2、Meige综合征     也称为睑痉挛-口下颌肌张力障碍综合征,表现两侧睑痉挛,伴口舌、面肌、下颌、喉和颈肌肌张力障碍,老年妇女多发。                          
3、习惯性抽动症     常为较明显的肌肉收缩,与精神因素有关,多见于儿童及青年。
                         
4、抗精神病药物  引起面肌运动障碍患者最近服用奋乃静、三氟拉嗪、氟醇或胃复安等,表现口强迫性张大或闭合,不随意伸舌或卷缩等。

治疗方案
1、A型毒素注射是目前首选治疗方法,安全有效,简单易行。BTX由单一链组成,可裂解为重链(H)和轻链(L)两个片断,抑制乙酰单键囊跑量子性释放。在痉挛肌肉处注射极销量BTX可产生麻痹效应,使肌痉挛减弱或消除,疗效持续3-6个月,复发后重复注射有效;病程短、症状轻微者可望治愈。注射后可出现短暂麻痹症状如眼睑下垂,数日后消退;曾报道妊娠期用药发生早产。此药以用以多种局限性肌张力障碍的治疗,是近年来神经疾病治疗领域的重要进展。
                         
2、试用镇静药、安定药和抗癫痫药之俩,卡马西平0.1g,2次/d,逐渐增量至0.6g/d,苯妥英钠0.1-0.2g,3次/d,轻症可有改善,但多难于奏效。
                         
3、50%酒精面神经分支阻滞术、颅后窝微血管减压术可产生不同程度面瘫,相当数量病例可复发,目前已被BTX注射取代。

用药安全
手术后注意
1、术后要嘱咐病人放松头部,避免头部活动过多,自然呼吸,避免用力憋气;
2、避免剧烈活动,不要用力挤眼,有咳嗽或呕吐者,要给予镇咳或止吐药;                        
3、每日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各1次,发热者每日测量体温4次,查明原因并作适当处理。疼痛较重者,适当给止痛药口服;
4、术后前3天,进半流质饮食,不吃难以咀嚼的硬性食物或刺激性食物,忌烟酒;
5、术眼比较好加盖金属保护眼罩,以避免碰撞伤口。每日换药1次,注意术眼有无分泌物,缝线有无松脱,伤口有无渗出等;
6、养成每日排便的习惯,保持大便通畅。

(本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