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专题 >> 外科 >> 普外科 >> 休克 >> 休克预防

从现在开始帮助孩子预防“文化休克”

http://zhuanti.qm120.com 2005-12-21 13:32:35

关键词:休克

  “文化休克”现象。“文化休克”(CultureShock)这个概念,是由世界著名文化人类学家KalveroOberg在1960年首先提出的。他把这一概念界定为“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对于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而在心理上产生的深度焦虑症”。

  一般来说,引发“文化休克”有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在异地他乡,自己在原环境中的社会角色发生了改变,造成情绪不稳定。第二,价值观出现矛盾和冲突,长期形成的文化价值观与新环境中的一些价值观不和谐或相抵触,造成行为上无所适从。第三,新环境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地理气候等方面的不同,使得身处异乡的新生难以适应。更何况在入学新生中,绝大多数中学生属于独生子女,在家里受到百般呵护,几乎达到“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程度。下车伊始,他们就必须自己张罗衣食住行,这种环境的变化,使他们难以适从。还有,在中学期间,为了迎考,多数人可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心身疲惫是不言而喻的。应考完毕,他们又在焦急中等待录取和期盼进入自己理想的学校,而如愿以偿者并不多见。例如,有的学生对自己考取的学校满意了,对专业却感到不尽如人意;有的学生对专业满意了,对考取的学校却感到不理想。如此种种,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埋下了影响的种子。再加上多数中学生很少独自出远门,没有出门经验和离家的体验,这种“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思乡愁绪,时常会噬咬他们孤独的心。

  发生“文化休克”的过程大体经历四个阶段:蜜月阶段、沮丧阶段、恢复调整阶段和适应阶段。

  蜜月阶段:指学生刚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强烈的新鲜感而导致心理上兴奋、情绪上高亢的阶段。这个阶段一般会持续几个星期。新生常常对将来的生活、学习充满美好的憧憬。在异地文化环境中,学生对所见所闻都感到新鲜,处于乐观的、兴奋的“蜜月阶段”。但是好景不长,很多新生来到新环境一段时间后,就会进入第二阶段——

  沮丧阶段:“蜜月”期过后,由于自己原有的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与现实情况相去甚远,原来认为是规范的良好的生活方式在新环境中频频碰壁,尤其是根深蒂固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加上 人生地不熟,孤独少援,导致种种生活不便,初来乍到时的新鲜和兴奋的感觉会渐渐被失望、失落、烦恼和焦虑所替代。沮丧阶段可持续几个星期到数月的时间。在经历了这段沮丧和迷惑之后,孩子会进入 下一阶段——

  恢复调整阶段:孩子在逐渐适应了新生活之后,会找到对付新环境的办法,解开一些疑团,熟悉当地的环境,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与周围的人接触多起来,逐步与同学建立起友谊关系。他们心理上的混乱、沮丧、孤独感会渐渐减少,慢慢适应异地文化的环境,继而进
入——

  适应阶段:在这一阶段,新生的沮丧、烦恼和焦虑会消失,他们基本上适应了新的文化环境,适应了当地的风俗习惯,能与周围的人和睦相处,其中绝大多数新生可以调整好心态,投入到知识海洋中遨游,享受知识带来的乐趣。但是也有一小部分新生,不能正确应对已出现的“文化休克”,以致一蹶不振,严重影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为了将“文化休克”的影响降到最小程度,对独立生活和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即将离家走入新学校的孩子,充分利用目前这段时间进行相关的训练是必要的。首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充分了解将要就读学校所在地的风俗习惯、地理环境和人文知识。其次,可以让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独立生活的模拟训练,例如从现在起,让孩子自己洗衣、做饭、整理房间。有条件的可以让孩子离家到陌生环境中小住几日。第三,增加体育锻炼强度,提高身体素质和毅力,为入学后参加高强度的军训打好基础。第四,打开社交圈子,踊跃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以开阔视野,学习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总之,学生出现“文化休克”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当学生出现这种现象时,不要紧张、焦虑,只要正确调整好心态,这个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福建省厦门市卫校副校长徐怀逵

 

(本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