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专题 >> 外科 >> 泌尿外科 >> 泌尿系感染 >> 泌尿系感染治疗

泌尿系感染小儿

http://zhuanti.qm120.com 2005-11-09 15:23:11

关键词:治疗措施

    中医病名

    淋证。

    定义及释义

    泌尿系感染是指病原微生物侵入泌尿道引起的肾盂肾炎、膀胱炎或尿道炎,在不易定位时统称泌尿系感染。

    病 因

    西医病因

    本病常见的诱因有泌尿道先天畸形(尤其是梗阻性畸形)、膀胱输尿管尿液返流、全身免疫力低下、泌尿系异物、结石等。常见病原菌为大肠杆菌(约占80%),变形杆菌、粪链球菌也较多见,少数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溶血性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血行感染多发生在新生儿及小婴儿,上行感染多见于女孩及年长儿。

    流行病学

    新生儿期**发病率高于女婴,1岁后女孩多见。

    病机探微

    中医学认为,淋证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感受湿热之邪,蕴结下焦,使膀胱气化功能失常所致。其病在下焦,与五脏有关。

    诊 断

    中医诊断

    辨 证:

    1.膀胱湿热

    主证:发病较急,小便频数短赤,甚则尿血,尿道灼热疼痛,尿下淋沥混浊,常伴恶寒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有力。

    分析:本证多由于湿热,膀胱气化失常,水道不利而致。湿热伤及血络,迫血妄行,可见血尿。湿热化火,熏灼尿道,故尿道灼热疼痛。

    2.肝胆湿热

    主证:小便频数短赤,寒热往来,口苦胁痛,呕恶不食,舌红苔黄,脉弦数。

    分析:本证多由于湿热之邪蕴结肝胆,郁热而致。肝胆湿热,气机郁结而见口苦胁痛。邪在少阳,正邪相争,故见寒热往来。

    3.肾阴不足

    主证:尿频,尿急,排尿痛,伴低热,头晕,腰酸乏力,舌光红,脉细数。

    分析:本证多由于患病日久,正虚邪恋所致。肾精亏损,虚火内生,虚火湿热,胶结下焦,膀胱气化失司,而见尿频,尿急,尿痛。肾阴不足,故见头晕乏力。阴虚火旺,故见低热。

    4.脾肾两虚

    主证:尿频,尿急,尿道热涩疼痛,面色少华,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肢肿面浮,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无力。

    分析:本证多由于病久损及脾肾所致。脾虚无以制水,肾虚不能化水,膀胱失约,开合无权,而见尿频尿急。尿道热涩疼痛为余邪未尽之证。

    西医诊断

    诊断标准:

    1.正规清洁中段尿(要求尿停留在膀胱中4~6小时以上)细菌定量培养,菌落数≥10(5)/ml。

    2.参考清洁离心中段尿沉渣白细胞数>10/HP,或有尿路感染症状者。

    具备上述1、2两项可以确诊。如无2项,则应再作尿菌计数复查,如仍≥10(5)/ml,且两次的细菌相同者,可以确诊。

    3.做膀胱穿刺尿培养,如细菌阳性 (不论菌数多少),亦可确诊。

    4.做尿菌培养计数有困难者,可用治疗前清晨清洁中段尿 (尿停留于膀胱4~6/时以上)正规方法的离心尿沉渣革兰氏染色找细菌,如细菌数>1/油镜视野,结合临床尿路感染症状,亦可确诊。

    5.尿细菌数在10(4~5)/ml之间者应复查,如仍为10(4~5))/ml,需结合临床表现来诊断或做膀胱穿刺尿培养来确诊。

    (第二届全国肾脏病学术会议·尿路感染诊断标准·中华内科杂志1986;25(4):236)

    症 状:临床以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欲出未尽,小腹拘急引痛为主要特证。

    体 征:

    1.新生儿期:全身症状重,如发热、苍白、吃奶差、呕吐、腹泻,有时可见黄疸,部分

    患儿可有惊厥、嗜睡、易激惹表现。泌尿系局部症状多不明显。

    2.婴儿期:全身症状明显,可见发热、精神不振等全身性感染表现。泌尿系症状常表现

    为尿频、顽固性尿布疹、排尿时哭叫等。下尿路刺激症状随年龄增长逐渐明显。

    3.儿童期:下尿路感染时,局部症状明显,而全身症状多不明显,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有时出现遗尿及终末血尿。上尿路感染时,全身症状较为明显,表现为发热、寒战、全身不适,可伴腰痛及肾区叩击痛,偶有一过性血尿。

    4.慢性尿路感染:病程持续1年以上。症状轻重不等,一般有反复发热、腰酸、乏力、消瘦、进行性贫血等。下尿路刺激症状可无或间歇出现。少数可发生高血压,甚至肾功能减退。

    影象诊断:1.X线检查:对反复发作,或经2~4周治疗无效者应行X线检查。平片及静脉肾盂造影可检出结石、先天畸形、积水。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可用以诊断膀胱输尿管反流及膀胱、尿道异常。

    2.超声波检查:安全简便、可测定有无肾盂积水、结石及畸形。

    实验室诊断:肾功能检查:肾盂肾炎常有尿浓缩功能受累,慢性肾盂肾炎晚期肾功能(包括肾小球功能)全面受累,但仍以肾小管功能受损明显。

    1.尿常规:清洁中段尿离心镜检,沉渣中白细胞>5个/高倍视野或见成堆出现,应考虑本病可能。上泌尿道感染可见颗粒管型及白细胞管型。白细胞尿在尿路感染时常见,但非特异性,故仅检出白细胞尚不足以诊断该病。个别病例初期可见红细胞。尿蛋白一般较轻,24小时尿蛋白10(5)/ml即可确诊,10(4)~10(5)/ml为可疑、10(5)/ml。此法简便迅速,有一定可靠性。

    4.尿抗体包被细菌检查:用荧光标记的抗IgG抗体检查尿沉渣中被抗体包被的细菌。此法对区别上、下尿路感染有相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上尿路感染阳性,下尿路感染阴性。

    5.尿β2微球蛋白测定:上尿路感染时增高,下尿路感染时多属正常。

    6.尿溶菌酶测定:上尿路感染时增高,但应注意尿中白细胞数量有时干扰其结果。

    鉴别诊断

    1.急性肾小球肾炎:初期可有轻微尿路刺激症状,尿常规检查以红细胞增多为主,白细胞可少量增多,但多见管型和蛋白尿,尿培养阴性。

    2.肾结核:本病有结核接触史及结核感染中毒症状,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病变如累及膀胱可出现尿路刺激症状及血尿、脓尿,尿液中可查到结核菌,静脉肾盂造影可见到肾盂肾盏出现破坏性病变。

[Page]

 

    治 疗

    中医治疗

    治法与方药:

    中医对本病的治疗,急性期以清热利湿,解毒通淋为主。慢性期则以健脾除湿,温肾固本,活血化瘀等法治疗。

    辨证选方

    1.膀胱湿热

    治法:清热泻火,利湿通淋。

    方药:八正散加减。扁蓄、瞿麦、山栀、滑石各10g,木通、车前子、甘草梢各6g,大黄3g。发热加银花、连翘;小便短赤加生地、白茅根;小便带血加小蓟、生藕节。

    2.肝胆湿热

    治法:清利肝胆,和解少阳。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黄芩、山栀、生地各12g,当归、泽泻、车前子各9g,柴胡、甘草梢各6g。呕吐加川连、竹茹;尿血加参三七粉、琥珀粉;胁痛加青皮、香附。

    3.肾阴不足

    治法:滋肾养阴。

    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生地、山药、茯苓各12g,丹皮、泽泻各9g,知母、黄柏各6g。腰酸乏力加旱莲草、枸杞子;骨蒸潮热加青蒿、鳖甲、地骨皮。

    4.脾肾两虚

    治法:健牌补肾。

    方药:无比山药丸合知柏地黄丸加减。生地、山药、茯苓各12g,泽泻、菟丝子、肉苁蓉各9g,知母、黄柏、牛膝各6g。小腹坠胀,小便点滴而出者加黄芪、党参、升麻;腰酸乏力加龙骨、牡蛎、芡实。

    中药:

    成药

    1.四季青片: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适用于膀胱湿热者。3~6岁每次3片,6~9岁每次4片,9~12岁每次5片,日服3次。

    2.金砂五淋丸:具有清热通淋的功效。适用于膀胱湿热者。3~6岁每次2g,6~9岁每

    次4g,9~12岁每次6g。日服2~3次。

    3.荡涤灵:具有清热利湿的功效。适用于膀胱湿热者。3~6岁每次5g,6~9岁每次10g,9~12岁每次15g,日服3次。

    4.五淋丸:具有清热利湿,分清止淋的功效。用于下焦湿热者。3~6岁每次2g,6~9岁

    每次4g,9~12岁每次6g,日服2次。

    5.尿感宁冲剂:具有清热解毒,通淋利尿的功效。用于急慢性尿路感染。3~6岁每次5g,6~9岁每次10g,9~12岁每次15g,日服3~4次。

    6.清淋冲剂:具有清热泻火,利水通淋的功效。适用于膀胱湿热者。3~6岁每次3g,6

    ~9岁每次6g,9~12岁每次9g,日服2次。

    专方验方

    1.热淋方:车前草30g,穿心莲30g,蒲公英30g。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本病属膀胱湿热型。

    2.泌感方:鲜紫草30g,鲜小蓟50g,鲜藕8Og,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本病血尿明显者。

    3.黄芩滑石汤:黄芩9g,滑石9g,茯苓皮9g,猪苓9g,大腹皮6g,白蔻仁3g,通草3g。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适用于本病属下焦湿热者。

    4.三草汤:凤尾草10g,早莲草10g,车前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适用于本病属湿热者。

    5.清热利尿方:青黛3g,紫草9g,白及9g,乳香6g,益元散9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适用于本病属下焦湿热者。

    西医治疗

    本病治疗关键在于积极控制感染,防止复发,去除诱因,纠正先天或后天尿路结构异常,防止肾功能损害。

    一、一般治疗

    急性期休息,多饮水,及时排尿,可减少细菌在膀胱内的停留,并可降低肾髓质及部的渗透压。必要时加强支持治疗。女孩应注意外清洁。

    二、抗生素治疗

    应早期积极使用抗菌药物治疗。药物选择应根据感染部位、尿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尽量选择对肾脏毒性小的药物,必要时可联合用药。

    1.磺胺药:尿中溶解度高,对大肠杆菌有较强抑菌作用,不易产生耐药性。常为初次感染首选药物。常用复方磺胺甲基异噁唑 (SMZ、TMP),每日50mg/kg,分2次口服。

    2.呋喃坦啶:抑菌范围广,对大肠杆菌效果显著,不易产生耐药性。每日5~10mg/kg,分3次口服。对胃有局部刺激作用,必要时饭后服。

    3.吡哌酸:尿中排出浓度高,因而对大肠杆菌引起的尿路感染疗效显著。适用于各种类型尿路感染。每日30~50mg/kg,分3~4次口服。

    4.氟哌酸:对革兰氏阴性、阳性菌均有较强抗菌作用。每日5~10mg/kg,分3~4次口服,小儿慎用。

    5.半合成广谱青霉素类:氨苄青霉素,每日50~100mg/kg,口服或静脉滴注;羟氨苄青霉素,每日20mg/kg,分3次口服。

    6.先锋霉素:对革兰氏阴性、阳性球菌或杆菌都有很强的杀菌、抑菌作用。常用先锋霉素Ⅳ,每日25~50mg/kg,分次口服;先锋霉素Ⅴ,每日25~50mg/kg,肌肉或静脉注射。

    三、去除病因

    1.及时矫正先天性尿路畸形,对伴发梗阻、结石、反流等情况者应给予相应治疗。包茎严重儿宜早期手术。

    2.增强免疫力,改善不良习惯,多饮水。

    历史考证

    古代文献对本病有详尽的记载,《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指出“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说明了本病的症状特点。《幼科金鉴》对小儿淋病进行了初步的分类,指出:“淋病有五,热淋、冷淋、血淋、气淋、食淋是也。名虽不同,小儿得之。不过肾热流于膀胱,故令水道不利,小便赤少而数,小腹急痛引脐”。为后世研究本病提供了依据。

(本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