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对强直性脊柱炎是如何认识的
http://zhuanti.qm120.com 2008-06-20 18:12:18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
医对强直性脊柱炎是如何认识的 强直性脊柱炎虽是西医诊断名词,但祖国医学(即中医)对其早有认识。
(1)病名的认识:中医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历史久远,对本病的描述最早见于公元前475~221年战国时期,根据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特征、病机特点及病情演变过程,将其归属于痹症之"骨痹"、"肾痹"、"尪痹"范畴,它又有"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的特点,如《黄帝内经》说:"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又说:"肾痹者,尻以代踵,脊以代头",意思是用臀部代替双足,不能行走,因脊柱弯曲或驼背后远看似头,比较形象地描述了强直性脊柱炎的脊柱、髋关节的畸形改变,说明脊柱强直不能屈伸而致坐起困难。近年来著名医学家焦树德又提出将强直性脊柱炎称之为"大偻",偻指脊柱弯曲,大偻指病情沉重、脊柱弯曲、背俯的疾病。如《黄帝内经》中说"阴气者,开阖不得,寒气从之,就生大偻",王冰著说"身体俯曲,不能直立,偻,脊柱弯曲"。
(2)病因病机:中医认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为痹证总的外因。其内因与禀赋不足,肾、督阳虚有关;外因感受寒湿或湿热之邪为主,或与外伤后淤血内阻督脉有关。由于素体虚弱,风寒湿热之外邪乘虚而入,内外合邪,阳气不化,寒邪内蕴,着于筋骨,影响筋骨的营养淖泽,闭阻经络,气血不畅,发为本病。
(3)辨证论治:从辨证上多数医家认为,主要为肾虚寒证及风寒湿邪淤阻之证,总为本虚标实之证。根据证而论治,则以滋补肝肾、补肾强督、扶正祛邪为基本大法。在论治中因邪之不同,而分别佐以祛风、散寒、祛湿、清热化痰、祛瘀通络等法,根据这些总的论治原则,各医家根据经验拟出一些经验方剂,在治疗中也很有效果。
当您到中医院就诊,给您诊断为"痹证"时,您一定不要奇怪,这就是中西医对强直性脊柱炎的不同称呼。
(1)病名的认识:中医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历史久远,对本病的描述最早见于公元前475~221年战国时期,根据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特征、病机特点及病情演变过程,将其归属于痹症之"骨痹"、"肾痹"、"尪痹"范畴,它又有"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的特点,如《黄帝内经》说:"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又说:"肾痹者,尻以代踵,脊以代头",意思是用臀部代替双足,不能行走,因脊柱弯曲或驼背后远看似头,比较形象地描述了强直性脊柱炎的脊柱、髋关节的畸形改变,说明脊柱强直不能屈伸而致坐起困难。近年来著名医学家焦树德又提出将强直性脊柱炎称之为"大偻",偻指脊柱弯曲,大偻指病情沉重、脊柱弯曲、背俯的疾病。如《黄帝内经》中说"阴气者,开阖不得,寒气从之,就生大偻",王冰著说"身体俯曲,不能直立,偻,脊柱弯曲"。
(2)病因病机:中医认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为痹证总的外因。其内因与禀赋不足,肾、督阳虚有关;外因感受寒湿或湿热之邪为主,或与外伤后淤血内阻督脉有关。由于素体虚弱,风寒湿热之外邪乘虚而入,内外合邪,阳气不化,寒邪内蕴,着于筋骨,影响筋骨的营养淖泽,闭阻经络,气血不畅,发为本病。
(3)辨证论治:从辨证上多数医家认为,主要为肾虚寒证及风寒湿邪淤阻之证,总为本虚标实之证。根据证而论治,则以滋补肝肾、补肾强督、扶正祛邪为基本大法。在论治中因邪之不同,而分别佐以祛风、散寒、祛湿、清热化痰、祛瘀通络等法,根据这些总的论治原则,各医家根据经验拟出一些经验方剂,在治疗中也很有效果。
当您到中医院就诊,给您诊断为"痹证"时,您一定不要奇怪,这就是中西医对强直性脊柱炎的不同称呼。
(本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