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专题 >> 外科 >> 肛肠科 >> 结肠息肉

什么是结肠息肉

http://zhuanti.qm120.com 2008-08-06 13:28:42

关键词:结肠息肉

  结肠息肉是指任何隆起于结肠粘膜表面病变的总称。在胃肠道息肉中,以结肠息肉最为多见,尤以直肠及乙状结肠为甚。根据息肉的特征可分为幼年肉、增生肉、淋巴肉、炎症肉、腺瘤等。
  
  各类息肉特征

  1、 幼年肉:约90%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以**为多见。外观为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90%生长于距25厘米的范围内,直径多数小于1厘米,绝大多数有蒂,约25%为多发性,组织学上表现为分化好而大小不规则的腺体,有的形成囊性扩张,中贮粘液,间质增生,并有较多炎性细胞浸润,有时表面有溃疡形成。次类息肉一般不发生恶变。

  2、 增生肉:增生肉是最常见的一种息肉,又名化生肉。分布以远侧大肠为多,一般均较小,直径很少超过1厘米,其外形为黏膜表面的一个小滴状凸起,表面光滑,基底较宽,多发性亦常见,组织学上次种息肉是由增大而规则的腺体形成,腺体上皮细胞增多造成皮皱缩呈锯齿形,细胞核排列规则,其大小及染色质含量变化很小,核分裂相少见。其重要特点是肠腺隐窝的中、下段都有成熟的细胞出现。增生肉不发生恶变。

  编辑推荐:结肠息肉 真的容易发生癌变吗?

  3、 淋巴肉:淋巴肉亦称良性淋巴瘤,多见于20~40岁,亦可发生于儿童,男性略多,多发于直肠,尤其是下段直肠,多数为单发,亦可多发,大小不等,直径可自数毫米至3~4厘米。表面光滑或分叶状或有表浅溃疡形成。多数无蒂,有蒂时亦短粗。组织学上表现为分化良好的淋巴滤泡组织,局限于粘膜下层内,表面覆盖正常粘膜。可以看到生发中心,往往较为扩大,有核分裂像,但周围淋巴细胞中无核分裂像,增殖的滤泡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淋巴息肉不发生癌变。较少见的是良性淋巴肉病。表现为数量很多的淋巴肉。呈5~6厘米的小球形息肉,多发病于儿童。组织学变化于淋巴肉同。

  4、 炎症肉:炎症肉又名假息肉,是肠粘膜长期慢性炎症引起的息肉样肉芽肿,这种息肉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阿米巴痢疾及肠结核等病的病变肠道中。常为多发性,多数较小,直径常在1厘米以下,病程较长者,体积可增大。外形多较窄、长、蒂阔而远端不规则。有时呈桥状,两端附着与粘膜,中段游离。组织学表现为纤维性肉芽组织,上皮成分亦可呈间叶样变,尚不能肯定。

  5、 腺瘤:结肠腺瘤是大肠的良性上皮肿瘤。根据组织学结构分成三种类型即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混合型腺瘤。
  (1)管状腺瘤:是圆形或椭圆形的息肉,表面光滑或有分叶,大小不一,但大部分直径在1厘米以下。80%有蒂。组织学表现为多数管状腺腺体,未成熟细胞分布于腺体的所有水平。可有不同程度的间叶样变,有时亦有少量增生。其癌变率在1%~5%左右。
  (2)绒毛状腺瘤:较管状腺瘤少见,绝大多数为单发。一般体积都较大,直径大多在1厘米以上,大部分为广基,约10~20%可以有蒂。表面呈暗红色,粗糙或呈绒毛状突起或小结节状,质软易碎,触之能活动,如触及硬结或固定,则表示有癌变可能。分布以直肠最多,其次为乙状结肠。组织学表现为上皮呈样生长,中心为血管结缔组织间质,亦伴随上皮一起增生,分之成样生长,上皮细胞多间变明显。其癌变率较管状腺瘤大10倍以上。
  (3)混合型腺瘤:是同时具有上述两种结构的腺瘤。其癌变率介于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之间。


  临床表现

  除幼年肉多见于12岁以下儿童,尤其是5岁以下小儿外,其余结肠息肉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稍多。大部分病例并无引人注意的症状。仅在体格检查或尸体解剖时偶然发现,部分病例可以具有以下一个或几个症状。

  便血:便血以左侧结肠内的息肉较多见,尤以绒毛状腺瘤及幼年肉比较多见,常常呈鲜红色,有时甚至可引起贫血。儿童期无痛性血便,以结肠息肉引起者最多见。

  编辑推荐:结肠息肉应该如何治疗?

  粪便改变:大肠息肉可以造成较多粘液排出,有时息肉为多发性或体积较大者,亦可引起腹泻或造成排便困难。有些较大的绒毛状腺瘤可以有大量的粘液分泌排出,每天排出的粘液可达1~3升以上,排出液内钠、钾含量很高,因此在临床上可造成失水、低氯、低钾、低钠的症状,严重时可以昏迷,休克甚至死亡。

  腹痛:比较少见,有时较大息肉可以引起肠套叠,以至造成肠梗阻而出现腹痛。

  息肉脱垂:在直肠内带有长蒂的息肉可以在排便时脱出外,此种症状小儿比较多见。

 

(本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