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http://zhuanti.qm120.com 2009-03-17 10:37:39
关键词:心肌梗死病因,心肌梗死
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偶为冠状动脉栓塞、炎症、先天性畸形、痉挛和冠状动脉口阻塞所致),造成一支或多支血管管腔狭窄和心肌血供不足,而侧支循环未充分建立。在此基础上,一旦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达1小时以上,即可发生心肌梗死。
大量的研究已证明 ,绝大多数的心肌梗死是由于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破溃,继而出血和管腔内血栓形成,而使管腔闭塞。少数情况下粥样斑块内或其下发生出血或血管持续痉挛,也可使冠状动脉完全闭塞。
促使斑块破裂出血及血栓形成的诱因有:
1.凌晨4时至12时交感神经活动增加,机体应激反应性增强,心肌收缩力、心率、血压增高。 冠状动脉张力增高。 因此这个时间段被称为心脏病患者的“黑色高危期”
2.在饱餐特别是进食多量脂肪后,血脂增高,血粘稠度增高。
3.重体力活动、情绪过分激动、血压剧升或用力大便时,致左心室负荷明显加重。
4.休克、脱水、出血、外科手术或严重心律失常,致心排血量骤降,冠状动脉灌流量减。
心肌梗死可发生在频发心绞痛的患者 ,也可发生在原来从无症状者中。心肌梗死后发生的严重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 ,均可使冠状动脉灌流量进一步降低,心肌坏死范围扩大。
建立完善的干预防范机制,是防治心肌梗死的重要有效的途径。急性发作时,采取吸氧、扩张血管等抢救手段,在病情稳定后,采取中药益气养血、活血通络的疗法,可以大大减少心肌梗死的发作。
(本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