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肥胖的发病原因和判断标准
http://zhuanti.qm120.com 2008-07-30 11:05:35
2006年12月30日,卫生部公布了第四次中国儿童体格发育状况调查报告。本次调查涉及了北京、哈尔滨、西安、上海、南京、武汉、福州、广州、昆明9个城市7岁以下的健康儿童138775人,其中城区69760人,郊区69015人。调查发现,无论**儿童,在身高和体重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增长。但该调查结果也反映出在儿童生长发育方面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城市中儿童超重和肥胖呈快速上升的趋势,城市居民中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专家说:“超重和肥胖确实已成为儿童生活一个不容忽视的现状。2002年第四次全国营养与健康调查也发现,在大城市7~17岁儿童里,体重超出正常(超重)的占13.1%,肥胖的占8.1%。”
儿童肥胖8大危害
近十年,孩子的体重正随着物质文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节节攀升,“小胖墩”“小胖妹”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儿童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不少年轻父母认为,“小时候胖不是胖”,孩子胖点才健康,养一个胖胖的孩子,自己脸上才光彩。家长的这种态度往往使孩子在婴幼儿时期的肥胖或轻度肥胖得不到控制,而一旦发展成青春期肥胖或重度肥胖时再想减肥就很困难了。
按2003年儿童青少年肥胖学术会议制定的体重指数[BMI=体重(千克)/身高(米)2]分类标准,每个年龄段判定超重和肥胖的标准不同,例如,7岁男童BMI大于17.4为超重,大于19.2为肥胖。肥胖程度越严重,对儿童健康的危害越大。肥胖可导致循环、呼吸、消化、内分泌、免疫等多系统损害,影响儿童智商、行为、心理及性发育。
肥胖对儿童身心健康主要有8大危害:
1.易患血脂异常。
2.易患呼吸道疾病。
3.易诱发脂肪肝。
4.易患消化系统疾病。
5.免疫功能低下。
6.易有高胰岛素血症,易患糖尿病。
7.易出现性早熟。
8.易变得敏感、自卑、抑郁,影响心理健康。
不止如此,专家强调,儿童肥胖是肥胖症的一个危险因素。研究发现,儿童期肥胖的小孩,后发生肥胖的危险因素明显增加,**可以达到2.2倍,女孩子可达到6.6倍。“所以,儿童期不注意控制体重,成年后更容易得肥胖症。”
“而得了肥胖症,就会引起一系列慢性病的发生。比如糖尿病90%与肥胖有关,高血压20%与肥胖有关,冠心病和癌症1/3与肥胖有关,还有脂肪肝、胆石症,以及运动系统疾病如骨关节炎,等等,都与肥胖症脱不了干系。”
认识不足导致儿童营养失衡
是什么原因导致越来越多的儿童出现肥胖?“营养失衡是导致儿童肥胖的罪魁祸首。而根本原因是很多家长营养知识的缺乏,加上对儿童肥胖的认识十分不足,没有认识到儿童肥胖对孩子健康的影响。”专家很痛惜地说。
营养失衡包括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多两类。具体而言,营养缺乏有全面的营养素缺乏和个别的营养素缺乏。全面的营养素缺乏是因为总的食物摄入过少而造成的各种营养素的缺乏;而个别的营养缺乏,是因为食物摄入营养素不平衡,而引起的某种或多种微量元素或维生素缺乏。而营养过多,大多数情况下,指的是能量物质摄入过多,比如脂肪、糖类。
儿童肥胖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发病,临床上分为单纯性肥胖症和病理性肥胖症两大类,其中单纯性肥胖症在儿童期最多见,大约占儿童肥胖总数的95%;病理性肥胖又称为继发性肥胖,是继发于其他疾病而产生的,仅占儿童肥胖的5%。单纯性肥胖的病因至今仍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与遗传、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及环境、以及神经内分泌与能量代谢等有关。
儿童肥胖的发病原因
遗传因素
单纯性肥胖有家族发病倾向,很多肥胖儿有家族肥胖史。父母双方肥胖,其子女大约有70%~80%发生肥胖;父或母其中一人肥胖,子女发生肥胖的几率大约为40%~50%;父母均为瘦体型,子女发生肥胖的可能性仅为9%~14%。这主要是因为儿童的活动量、饮食习惯可能受父母和家庭的影响。另外,静息和活动的能量消耗基础水平由遗传决定。某些肥胖家族的基础代谢值降低。父母双方或单方肥胖的子女,其基础代谢值低于体重正常父母的子女约10%,体育活动能量消耗低于正常体重父母所生子女的2倍。
近年来,学者们对肥胖病因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使我们对肥胖的遗传因素有了更清晰的认识。1994年学者们在肥胖鼠克隆出肥胖表型的瘦素基因,并定位于第6号染色体,之后的研究证实,人的瘦素基因位于第7号染色体上。1998年在神经肽家族中,新发现一类具有调节食欲作用的神经肽类激素—食欲素,其基因位于第17号染色体。此类激素主要分布在下丘脑摄食中枢,调节人们的食欲,与肥胖的发生密切相关。
喂养方式及饮食习惯
喂养过度是肥胖的物质基础。过食,使过剩的能量转化为脂肪储存体内造成肥胖,而人体脂肪含量与食物中脂肪含量相关。婴儿期肥胖受出生体重、喂奶量和过早添加固体食品等影响。孕母怀孕后期摄食过多、体重增加过速或患糖尿病,会使胎儿体脂过多和出生时超重。婴儿和儿童期摄食过度可以成为期肥胖的原因。饮食习惯、食品的质和量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目前我国各大城市中绝大多数家庭已步入小康,食物摄入可以任选所爱,尤其有些独生子女除摄食过度,尚偏爱荤食、油腻、甜食和零食,使能量更多储存,肥胖发生率增高。
生活方式
久坐的生活方式是肥胖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西方工业化国家久坐的生活方式,使肥胖发生率上升。近10年来,这种生活方式也在我国蔓延,例如学龄儿童缺乏运动,每天放学后必须完成大量的课外作业,或有的孩子长时间看电视。
现有观点认为,电视与肥胖有因果关系,电视中往往会介绍大量美味、可口的食品,使小儿食欲大增;而且在看电视过程中由于运动减少,代谢率随之下降,从而使肥胖发生。WHO介绍的各年龄组每天能量需要量对久坐生活的儿童可能过高。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影响肥胖是很复杂的,包括社会因素、家庭文化水平、经济基础、生活习惯、环境污染等和肥胖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关系。在人们从贫困走向富庶的阶段,往往摄入碳水化合物过多,而蛋白质摄入不足,这种“小康型饮食”往往会导致营养不良性的肥胖。在发达国家,层次高的富裕家庭肥胖发病率低于层次低的低收入家庭。因为前者接受文化教育机会多,知道肥胖的危害,摄食以高蛋白、蔬菜、水果为主,重视体育锻炼;而后者对发生肥胖并无心理压力,选择食物多考虑口味,忽视体育锻炼。不发达国家,则富裕家庭中肥胖发病率高于贫困家庭,因为前者以食物的充沛和口味为满足,将肥胖与生活水平高相联系;而贫困家庭则因吃不好、吃不饱而肥胖发病率低。
神经内分泌与能量代谢
肥胖的根本原因是摄食超量和能量消耗减少,造成了能量正性平衡的结果。现一致认为调节摄食的中枢位于我们大脑的一个特殊结构—下丘脑,其外侧是饥饿中枢、内侧核是饱足中枢。多种复杂的因素可作为信号物质,通过神经、体液向摄食中枢发出信号,促使其调节摄食活动。如食物的可得性、色、香、味等,通过胃肠道的感受系统向摄食中枢发出信号,从而引起食欲。在此过程中,体液中的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均可能参与调节。
继发于其他疾病的肥胖
此部分的肥胖属于病理性肥胖。其肥胖的原因即是原发病。如皮质醇增多症、高胰岛素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劳-蒙-毕综合征、贝-韦综合征等疾病均可以导致肥胖表现。
儿童肥胖的判断标准
年龄别体重
根据不同年龄体重的正常值来检测肥胖。方法简单,适用于小年龄儿童。体重超过同年龄、同性别儿童的平均体重2个标准差为超重,超过3个标准差为肥胖(有标准表格)。用体重作为判定标准时,还要考虑身高和体型,同一年龄的孩子,身高偏高孩子的体重比偏矮的孩子要重,因此,需同时目测孩子的体型以减少误差。
皮褶厚度
是直接测量局部体脂的一个方法。皮下脂肪厚度与全身脂肪含量的关系与年龄、性别、脂肪堆积量及测量技术有关。皮下脂肪占全身脂肪三分之一,在新生儿则占70%~80%。目前国内尚无不同年龄组儿童皮褶厚度正常百分位数可参考。
体重指数(BMI)
BMI=体重(kg)/身高(m2),此数值在儿童青少年期,随年龄而变化。BMI处于同年龄85百分位以上者为超重。在成年人,1998年WHO公布的标准为:BMI介于18.5~24.9为正常;25.0~29.9为超重;≥30.0为肥胖。其中30.0~34.9为Ⅰ度,35.0~39.9为Ⅱ度,≥40.0为Ⅲ度。考虑到亚洲人的遗传及环境因素和局部脂肪积聚的特点与欧美人不同,2000年2月,WHO西太平洋地区肥胖症特别工作组提出了亚洲体重分级建议,即:BMI介于18.5~22.9为正常;≥23.0为超重;25.0~29.9为Ⅰ度肥胖;≥30.0为Ⅱ度肥胖。
身高标准体重
根据不同身高列出相应标准体重作为标准进行评价,该方法是WHO推荐的普遍应用的方法。身高别体重超过参照人群的20%作为诊断肥胖的界值点。超过20%~29%为轻度肥胖,30%~49%为中度肥胖,超过50%为重度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