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专题 >> 内科 >> 精神病 >> 厌食症 >> 了解厌食症

过度节食当心招来厌食症

http://zhuanti.qm120.com 2008-09-24 20:13:43

关键词:了解厌食症,节食

  过度节食使身体进入一种失衡状态

  青春期女孩伴随第二性征发育而来的是日益丰腴的体形。对此,她们容易产生恐惧不安,羞怯感,有使自己的体形保持或恢复到发育前“苗条”的愿望。另外,以瘦为美的认识误区被女人们认同,社会观念左右着胖瘦美丑的标准,使青少年盲目地追求苗条。

  她们过分关注体形、过
度节食以致体重显著降低。开始时多以减少热量的摄入为特点,逐渐地,她们就完全避免食用含有高糖分或高蛋白的食物,并增加运动量,如跑步、游泳、跳舞、练健美操等。运动的习惯一旦形成,往往不会短期内消失,即使体重已经降低得很明显,仍然认为自己的体形不满意,继续节食和加强锻炼。

  病人进食时往往躲开家人或同学、同事,绝大多数人初期并不真正厌食,而且食欲相当好,只不过是不敢吃或吃完之后强迫自己呕吐或设法催吐。

  患神经性厌食症的病人大多先到内科或妇产科就诊,就诊的原因往往不是由于消瘦,而是由于月经不调、下肢水肿、便秘、心动过缓、低血压、腹痛等,有的则因过分节食、呕吐而致脱水和电解质失衡,如低钾血症、碱中毒,有的则有食道损伤、牙釉质受损等。

  青春期女孩和年轻妇女过度节食,还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如脱发,因为头发的主要成分是一种称为角朊的蛋白质,锌、铁等也是毛发生长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

  只吃蔬菜、水果与面粉等素食,会导致蛋白质与微量元素摄取不足,使头发严重营养不良;易患胆结石,由于过度节食使供能减少,导致沉积于组织中的脂肪库存消耗,使胆汁中胆固醇的浓度激增,胆汁变得黏稠,析出结晶而沉淀下来;记忆力下降;初潮将会迟迟不来,即使已来初潮,也会发生紊乱甚至闭经。

  进入生育期的女性更需要积累足量的脂肪,以便完成生儿育女的使命。

  女性在怀孕前积累的脂肪量需要占体重的22%才可能受孕,达到28%以上才有足够的能量储备维持“十月怀胎”和产后三个月的喂奶。

  神经性厌食症病人在严重营养不良状态下死亡率可高达10%。因而必须紧急抢救治疗。如果患者拒绝治疗,应采用劝说及强迫方式使其住院,以挽救病人的生命。这时的治疗为纠正水电解质的平衡,补充血钾、钠、氯,并进行监测。血浆蛋白低下时,静脉补充水解蛋白、鲜血浆等。贫血应补充铁、叶酸和维生素等。

  节食不等于挨饿,适当控制饮食以营养收支平衡为前提

  大多数患有神经性厌食症的少男少女主要是心理上的,明明已是骨瘦如柴了,可他们还觉得自己胖得不能忍受。因此,针对这种病态的思维必须通过科学的、心理学的分析帮助解决。

  许多人往往把这种疾病看成是少男少女们过分追求时髦、追求苗条的一种刻意节食的行为,认为只要说服他们改变错误的观点就可以了。但实际上要改变这种对自己形体歪曲的看法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家长如果发现自己孩子过度节食,体重下降过多,应该及时带孩子去正规医院的心理咨询门诊就诊,接受针对厌食症的正规心理治疗。

  由于神经性厌食症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家长的参与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家长对待孩子的方式有了一定的改变,孩子的行为才可能发生转变。

  最重要的是,要在少女中进行正确的、健康的“美学”教育,这对纠正顽固的节食习惯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要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使脑力劳动与适当的身体锻炼相结合,防止因劳累过度、压力过大而导致下丘脑功能紊乱。保持开阔的胸怀、乐观的精神面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挫折。要鼓励患儿主动进食,少量多餐,补充丰富的营养物质,逐渐恢复体重。对严重营养不良、贫血、进食困难、短时间内体重下降迅速、有自杀企图者要劝其住院治疗。

  减肥的过程也是一个医疗行为,减肥主要是为了健康,如果过于简单地理解了减肥的意义,容易混淆健康结实和肥胖之间的界限。

  对于需要减肥的人来说,一是要管住嘴,进食不要走极端,要么贪吃,要么厌食;二是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不能单靠节食或一味依赖药物,生活习惯不正常,减肥也不可能奏效;三是减肥需要节食、多活动,但节食并不等于挨饿,而是在保证营养的前提下保持人体摄入与支出的科学平衡。另外,处于发育期的少男少女不要自行轻率地进行单纯性的节食减肥。

  据报道,上周,一名15岁的花季少女因患神经性厌食症导致脏器衰竭死去了。她减肥前体重是44公斤,当时她应该算是“标准体重”,完全没有必要采用节食减肥而因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近几年,精神科医生经常会接待来就诊的神经性厌食症的病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瘦得已经“皮包骨”的病人反而越来越多,而且,病人多为青春期的女孩和年轻女性,值得注意的是,神经性厌食症更容易发生在聪颖、用功、成绩好的少女身上。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严重的营养不良与身体的极度衰竭,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与发育。

(本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