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专题 >> 内科 >> 呼吸 >> 肺炎 >> 肺炎支原体肺炎

使用抗菌药,这些你要知

http://zhuanti.qm120.com 2008-08-11 16:49:45

关键词:支原体

  如果剂量太小、给药间隔过长、疗程太短、给药途径不当,均可造成抗菌药物治疗失效。笔者结合抗菌药物类型特点,以药效学理论为基础,论述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1 药物半衰期(t1/2)

  是指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对于药物治疗窗较宽而半衰期较短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t1/2为0.5h,阿莫西林t1/2为1h,为了避免频繁给药,可适当增加药物剂量,相应地延长血药浓度维持在最低抑菌浓度(MIC)以上的持续时间。在增加剂量的同时应避免血药浓度超过最小中毒浓度而产生不良反应。通常一般药物3或4个t1/2给药1次。一日剂量一般分2~4次平均给予,即每6~12h给药1次。t1/2长的品种可相应延长给药间隔时间t1/2较长者可每天给药1次。

  2 药物的剂量

  剂量指药物制剂应用于病患个体的药物量的多少,一般以药物活性成分量的多少表示。临床上一般所说的药物剂量是指药物的常用剂量,亦称治疗剂量,临床上指既可获得较好疗效而又较安全的药物剂量。药物的常用剂量一般是相对而言,根据药品说明书提供的推荐剂量,在应用中一般是安全有效的,儿童和老人药物剂量的确定以药物剂量为基础进行计算。

  3 抗菌药物的后效应(PAE)

  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如氨基苷类和喹诺酮类)和部分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如阿奇霉素和四环素)具有较长的抗菌药物后效应(PAE),使得病原菌在药物浓度< MIC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受到抑制。利用PAE可在原剂量或适当增加药物剂量的前提下,适当延长给药间隔。

  4 抗菌药物依照药效学特征分为浓度依赖型和时间依赖型两大类

  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根据药效学来制定相应的给药方案。给药方法和给药间隔时间取决于抗菌药物的半衰期(t1/2)、有无抗菌药物后效应(PAE)及时间的长短。

  4.1 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包括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阿奇霉素类、四环素类等。杀菌作用取决于峰浓度,有良好的后效应(PAE),其杀菌活性与血药峰浓度密切相关。此类药物可以通过提高血药峰浓度来提高临床疗效,在日剂量不变的情况下,单次足量给药可以获得比一日多次给药更大的血药峰浓度,明显提高抗菌活性和临床疗效。但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肾毒性和耳毒性与血药谷浓度水平的高低及维持的时间长短密切相关,现已明确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药物的最佳给药次数为每天1次给药。

  4.2 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无首次接触效应,当浓度低于MIC时细菌很快生长,达到MIC时,可有效杀灭细菌。但当药物浓度超过MIC90时,增加药物浓度并不能有效增强药物的抗菌活性。

  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主要有青霉素、第1~3代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部分大环内酯类、糖肽类、克林霉素等。其杀菌作用与药物同细菌接触的时间密切相关,与峰浓度的关系不明显,无PAE或很短。当药物达到一定的浓度以后,再增加浓度并不能增加其杀菌作用,此类药物可以通过增加给药次数来增加疗效。大多数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t1/2很短,PAE较弱。因此,除个别t1/2很长的药物可能每天给药1次,其余t1/2较短者每天剂量分2~4次给药效果好,而不会产生耐药性[1]。如头孢呋辛t1/2约80min,约有90%的药物在8h内由肾脏排泄,每天3次,严重者每天4次;儿童分3或4次给予。头孢曲松t1/2为6~8h,头孢拉丁90%药物在6h内以原型由尿排泄,青霉素t1/2为0.5h,氨苄西林t1/2≤1h[2]。头孢曲松、阿奇霉素等t1/2较长,每日1次给药基本上可以达到治疗目的,但较重感染仍需增加给药次数。

  为确保抗菌药物的疗效,不仅应该给予足够的药物总量,而且要掌握适当给药方法和给药间隔;合适的给药间隔时间是发挥抗菌药物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的关键因素之一,半衰期和最小抑菌浓度是决定抗菌药物给药间隔的两个主要因素。临床应用时应高度重视,以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本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