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专题 >> 内科 >> 肝病 >> 乙肝 >> 乙肝保健

乙肝疫苗以及相关知识

http://zhuanti.qm120.com 2005-11-07 10:15:46

关键词:乙肝

        两项乙肝数字
        1995年底,我国公布了对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结果,证实我国是肝炎的高发地区,肝炎是危害城乡人民的主要传染病。就乙型肝炎来说,有两项结果最值得关注:一是,在我国健康人群中,携带乙肝表面抗原者占9.75%,据此估计全国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将超过1亿人之多。乙肝表面抗原(HBsAg),曾叫做“澳抗”,它是乙肝病毒的外壳,是体内受到乙肝病毒感染的标志。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并没有肝炎症状,一般也不会影响工作、学习、劳动和家庭生活;如果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的肝脏存在有完整的乙肝病毒时,就有很强的传染性。在儿童中,携带乙肝表面抗原的孩子,随着年龄增长而逐年增多,说明儿童从小就容易受到乙肝病毒的传染,危害健康成长。二是,调查证实,在我国人群中乙肝表面抗体的保有率为27.42%,体内乙肝表面抗体(抗-HBs)的存在对人是有保护作用的,可以抵御乙肝病毒传染为害。年龄越小,乙肝表面抗体的保有率越低,对自身的保护力越差。在社会人群中,只有略多于1/4的人具有抵御乙肝病毒传染的能力,而将近3/4的人都是容易感染乙肝病毒的,乙肝病毒才得以在社会人群中流传。

        新型乙肝疫苗
        我国已经成功地研制生产并推广应用了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有力武器——乙肝疫苗。一开始使用的是血源性乙肝疫苗,预防乙肝效果可靠;但是,受到血液来源的限制,生产过程也复杂,难于大量供应。近年,我国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制成重组酵母乙肝疫苗,为第二代乙肝疫苗。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属于基因工程疫苗,选用的是乙肝表面抗原的编码基因DNA,移种到酵母菌中,经过这样转化重组的酵母菌在繁殖过程中也就能合成乙肝表面抗原。实际上,是以高新技术来利用重组的酵母菌作为载体,酵母菌的繁殖是很迅速的,这样也就可以获得大量的乙肝表面抗原。经过纯化,再进行灭活处理,使其失去自然感染能力,仍保留它刺激人体产生免疫的能力。再经吸附工艺过程,最后鉴定合格,制成重组酵母乙肝疫苗,这种疫苗属于灭活疫苗。由于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主要成分——乙肝表面抗原,不再像血源性乙肝疫苗那样来自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的血液,而是得自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的重组酵母,又采用了先进的生产工艺,可以大批量供应使用。所以说,第二代乙肝疫苗一——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比第一代乙肝疫苗——血源性乙肝疫苗,将更理想、更安全、更有效。

        三类接种对象
        1.新生儿接种。由于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会危害成长,为了让孩子从生下来就能保有抵御乙肝病毒的免疫力,新生儿是首要保护的对象。孩子生下来,在24小时内就开始接种第一针乙肝疫苗,注射1支0.5毫升(内含抗原成分5微克),注射于上臂三角肌肌肉;1个月后注射第二针,6个月后注射第三针。经过三次接种,孩子的基础免疫就完成了,孩子体内就产生充分的抗-HBs抗体,免疫力保持10年左右。如果孩子的母亲为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孩子接种的乙肝疫苗应注射加倍量,每次注射lO微克。有条件时,在注射第一针乙肝疫苗前,先注射一针乙肝特异免疫球蛋白,2周后再开始接种乙肝疫苗,免疫防御效果会更好。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阻断母亲对子女的传播。由于近几年对新生儿开展了乙肝疫苗接种,已使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由10%左右降至1%左右,发挥了极为显著的预防效果。

        2.重点人群接种。由于职业特点或集体生活,感染乙肝病毒的机会较多,应接种乙肝疫苗加以保护,比如大中小学生、现金出纳员、公安消防员、部队官兵、宾馆饭店服务员、医务人员、肾透析者,以及其他容易遭受乙肝传染危险的人。每次接种1支0.5毫升,三次注射的间隔、部位与新生儿相同。

        3.乙肝患者或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的密切接触人员接种。包括同餐、同住,生活和工作、学习的密切接触人员,每次接种1支0.5毫升,三次注射的间隔、部位与新生儿相同。婚恋的男女,一方若是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对方应接种乙肝疫苗,注射的剂量、间隔、部位、次数与前者相同,待对方体内产生抗-HBs抗体后,再喜结良缘。

        丙肝


        近几年,经大量研究证明:丙型肝炎是慢性肝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它比乙型肝炎更易慢性化。约有1/2 的丙肝患者发展为慢性肝炎,其中约30%发展为肝硬化;丙型肝炎也是肝细胞癌主要病因之一。近2 至3 年研究表明,丙型肝炎是我国常见的病毒性肝炎之一。

        丙型肝炎的传染途径及临床表现与乙型肝炎相似,但丙肝与输血的关系更密切。50%以上的丙肝病人都有输血(或血浆)的历史。如果输入的血液带有丙肝病毒,则经过一段时间的潜伏期(一般1个半月至2个月)后,便出现肝炎的症状(疲乏、食欲减退、部分可出现黄疸等)和肝功能异常。病人的血液可检测到抗丙型肝炎病毒特异性抗体(抗-HCV 阳性)和(或)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RNA 阳性)。由于感染丙肝病毒后,体内产生抗-HCV 及其在血中出现的时间较迟,而HCV-RNA 的产生较早,而且HCV-RNA 表示丙肝病毒在肝内复制活跃,因此HCV-RNA 能更准确及更早诊断丙型肝炎。

        一般来说,单纯的急性丙型肝炎的症状较轻,经一般护降酶治疗,病情好转较乙型肝炎快,但病情易反复而变成慢性若在慢性乙型肝炎基础上重叠感染丙肝病毒时,则可使原来肝炎加重,甚至发展为重症肝炎或加速发展为肝硬化。因此医生们应很重视丙型肝炎的及早诊断、治疗和预防。

        目前,国外、国内的研究都表明:干扰素对丙肝有较乙好的疗效:经正规的3-6 个月干扰素治疗后,约50%的病人转氨酶恢复正常,HCV —RNA 阴转(显示丙肝病毒受抑制及除),抗—HCV 的滴度也有所降低。

        我科近两年来,使用进口或国产的干扰素治疗了不少丙肝炎患者,疗效亦较满意。由于目前还未有丙肝疫苗供免疫预防应用,因此预丙肝最主要的措施:一是献血员的筛选,肝功能异常抗-HCV阳性者,不能献血。二是严格掌握输血的指征不要滥予输血。

 

(本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