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专题 >> 内科 >> 肝病 >> 认识肝脏

肝细胞窦面

http://zhuanti.qm120.com 2008-09-03 16:40:24

关键词:认识肝脏,肝细胞窦面

  肝细胞靠肝窦的一面称窦面,直接位于窦周隙。它主要担负着与血液循环进行物质交换的作用。肝细胞有调节血液中一定物质浓度使其保持相对恒定的功能,可通过窦面从血中吸收某种物质和在需要时又重行放回血中的过程,精细地调节和保持着血液中各种物质的正常生理水平,窦面的形态学特征,正适应这种生理需要。在窦面与肝窦之间有一Disse腔,窦面的细胞膜形成许多纤细不规则的、长约0.5-1.0μm、直径约0.1μm的微绒毛伸入Disse腔。微绒毛的存在使肝细胞与血液循环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表面积增加约6倍,以利于物质的吸收排出。

  细胞化学检查表明,肝细胞窦面胞膜,特别是微绒毛处,呈核苷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强染。从而证明了肝窦面胞膜的物质运输及吸收功能。

  肝窦壁主要由内皮细胞被覆,还有Kupffer细胞。内皮细胞大部分以其扁平胞浆被覆于窦壁,而含胞核部分则突向窦腔。窦内皮细胞具丰富的窗孔,小窗孔直径约0.1nm,成串聚集。大窗孔直径可达0.5-1.0μm。扫描电镜下,窦内皮细胞呈筛网状,相当于透射电镜下的室内皮窗孔。同时,窦内皮外侧无基底膜,使肝窦和Disse腔相连续,故血浆可直接与肝细胞接触,有利于两者之间的物质交换。内皮细胞胞浆内细胞器不发达,但微丝和微管颇丰富。细胞膜下及胞浆内均可见多数胞饮泡。胞饮泡有两种:其一为直径约0.1μm、膜表面呈细绒状的有衣微吞饮泡,另一为直径约0.7μm的大吞饮泡,这一结构实为内皮细胞具活跃吞饮作用的形态学表现。内皮细胞无吞噬作用。

  常见的内皮细胞病理改变为水肿,在慢性肝炎和肝硬变时,内皮细胞的窗孔明显减少,内皮侧有断续的基底膜形成,使肝窦逐渐演变为毛细血管,即肝窦毛细血管化造成微循环障碍。

  Kupffer细胞也被覆于窦壁,但其形态结构与内皮细胞明显不同,功能各异。Kupffer细胞形态很不规则,具大的胞体及较多胞浆突起,胞体大部分突入窦腔,胞浆突起或依附于内皮细胞上,或横跨整个肝窦腔,或可插入内皮细胞之间,或穿过内皮细胞窗孔进入窦周间隙——Disse腔。Kupffer细胞表面有质膜内折和微绒毛形成,有时可形成复杂的膜迷路。Kupffer细胞表面有由蛋白质组成的较厚的绒毛状外衣,以帮助识别和捕捉异物。

  Kupffer细胞胞浆内细胞器发达,有较多的线粒体、内质网及溶酶体等,也可见吞饮泡,但不如内皮细胞多见。Kupffer细胞有变形运动和活跃的吞噬能力,以清除血液循环中的有害物质,是机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因此,在其胞浆内常见吞噬小体。此外,Kupffer细胞还参与吞噬破坏衰老的红细胞,分解血红蛋白形成胆红素。

  肝窦内还有一种细胞成分即隐窝细胞。该种细胞为Wisse于1976年首先在鼠肝窦内发现并命名。隐窝细胞用其胞浆突起附着于窦内皮细胞或其它窦细胞,甚或过内皮穿窗孔与肝细胞微绒毛邻接。隐窝细胞的形态特征为核染色质致密,细胞具高度极向性,即细胞器聚集于细胞一侧。胞浆内电子致密颗粒亦位于细胞一侧。Kaneda于1984年在患自身免疫性肝炎病人的肝组织内首次证实隐窝细胞也存在于人类肝组织中,其结构与大鼠的基本相同,仅电子致密颗粒较少。

  在慢性活动性肝炎时,隐窝细胞可从肝窦游出进入Disae腔,与隐窝细胞接触的肝细胞则出现变性或再生。因此认为,隐窝细胞可能是自然杀伤细胞。隐窝细胞可通过与肝细胞接触发挥细胞毒性作用而使肝细胞受损。

  Disse腔宽约0.4μm,为独特的血管外膜,腔内除有丰富的由肝细胞窦面突入的微绒毛外,还有不规则散在的少量Ⅲ型胶原原纤维及贮脂细胞。Ⅲ型胶原原纤维组成肝的网状纤维支架,以肝小叶周边带分布较多。贮脂细胞由Ito于1952年首先发现,故又称Ito细胞。贮脂细胞的最典型特征是胞浆内含有电子密度较低的脂滴。脂滴大小不等,数目不一,由于脂滴挤压,胞核常被挤向细胞一侧,胞浆内细胞器较少。贮脂细胞的主要功能为贮存维生素A,调节肝小叶的血流量和清除外源性有毒物质。此外,贮脂细胞与肝纤维化有一定关系,在肝细胞受损而导致纤维化的过程中,贮脂细胞可演变为纤维母细胞,产生大量胶原纤维,成为肝纤维化的物质基础。

(本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