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专题 >> 内科 >> 肝病 >> 肝硬化 >> 肝硬化治疗 >> 常规治疗

中医治疗肝硬化

http://zhuanti.qm120.com 2010-03-03 11:12:15

关键词:肝硬化,肝病,常规治疗

    摘要:肝纤维化是多种原因所致慢性肝病发展为肝硬化及肝癌的中间阶段,其病因及致病机制较为复杂。据《中华肝脏病杂志》报道,肝纤维化是以胶原为主的细胞外基质(ECM)在肝内过度沉积为特征,研究发现肝星状细胞(HSC)是过多ECM沉积的主要来源细胞,抑制HSC活化增殖、促进细胞凋亡是肝纤维化防治的方向。如果在肝纤维化的早期阶段及时诊断和处理,阻断其病理进展,就可望防止肝硬化的发生。

    中医治疗肝硬化肝纤维化是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临床治疗要树立长期打算或准备,坚持打持久战。同时患者应起居有时,心情愉悦,科学饮食,不过度疲劳等有助于肝硬化的康复。

    中医治疗肝硬化好还是西医治疗肝硬化好?先看肝硬化的发生机制。肝纤维化在大多数慢性肝病中都会出现,实际上肝纤维化是肝脏对肝损害的一种修复反应,急性肝损害导致的肝纤维增生,在肝损害原因去除后就会很快被降解吸收。如果肝病久治不愈,肝纤维化持续发生,而其降解过程相对或绝对不足,最终将导致大面积肝纤维化,直至肝硬化。

    慢性肝病由肝纤维化到肝硬化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近年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表明,如果能给予有效的病因治疗,或能直接阻断肝纤维化的发生或促进其降解,则已经形成的肝纤维化甚至早期肝硬化也是可以逆转的。中医对此就有不错的效果。

    中医治疗肝硬化强调扶助患者正气调理脾胃、健脾益气,祛湿热。肝纤维化病人病血络淤阻,故多运用扶脾固本、活血化瘀的方法抗肝纤维化。从治疗上讲,中医治疗肝硬化等肝病突出整体观念,提倡扶正祛邪,标本兼治,既要考虑患者病情反复波动,湿热邪气未尽的因素,也要顾及患者病久体虚肝肾不足的一面,更要抓住久病肝血淤阻的症结所在。医生应注重从整体出发,因病人而宜,对证组方,突出个性化治疗。此外,中药价格相对低廉,不良反应也少。

    但是,由于病人的个体差异与病变的程度不同,临床用药并非简单地进行活血化瘀,而是通过中医的望、闻、问、切等诊疗手段,了解病情,判断证型,从而采限不同的针对性的治疗方案。由于乙肝病毒对肝细胞损害是发生在人体对入侵的病毒产生免疫反应时,从这一角度来说,中医学在治疗中注重整体观念,将辩病与辨证有机结合起来考虑的优势就更为明显。研究表明,用中医药治疗既可以达到抗肝纤维化作用,又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实现治病求本的目的。

    肝纤维化是多种原因所致慢性肝病发展为肝硬化及肝癌的中间阶段,其病因及致病机制较为复杂。据《中华肝脏病杂志》报道,肝纤维化是以胶原为主的细胞外基质(ECM)在肝内过度沉积为特征,研究发现肝星状细胞(HSC)是过多ECM沉积的主要来源细胞,抑制HSC活化增殖、促进细胞凋亡是肝纤维化防治的方向。如果在肝纤维化的早期阶段及时诊断和处理,阻断其病理进展,就可望防止肝硬化的发生。

    以丹参为例我们来阐述下中药抗肝纤维化机制:丹参素为中药丹参的水溶性有效成分,黄芩甙、三七总皂甙分别是黄芩和三七的主要有效成分,黄芪是一种补益类中药;这些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研究结果显示,4种中药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抗脂质过氧化应是它们抗肝纤维化的机制之一。丹参素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最强,显示出比黄芩甙、黄芪、三七总皂甙更佳的抗肝纤维化作用,黄芩甙、黄芪的抗肝纤维化作用优于三七总皂甙也是同样的机制。研究表明药物主要是通过下调肝组织中TIMP-1的表达而相对降低TIMP-1/MMP-1比值来促进细胞外基质降解,减少其沉积,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

  [[编辑推荐:生活中如何观察病情变化]]
(本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