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专题 >> 内科 >> 肝病 >> 丁肝

丁肝流行病学及临床防治指南

http://zhuanti.qm120.com 2008-07-22 10:36:36

关键词:丁肝

    丁肝概述:

  丁型肝炎由hcv感染所致,hdv 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需在hbv感染的基础上才能复制,以慢性患者与携带者为主,慢性肝病患者肝组织中丁肝病毒抗原(hdvag)检出率约为5.33%-19.70%。其临床表现及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似,有报道重叠感染者能使原的乙肝病情加重,故应引起重视。

  丁型肝炎病毒(hdv) hdv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需有hbsag的存在才能复制。hdv定位于肝细胞核内,在血液中由hbsag所包被,形成35-37nm颗粒。hdv呈球形,直径35-37nm,基因组由一条单股环状闭合rna组成,内含1680个核苷酸。黑猩猩为易感动物。有一个抗原体系统。hdag是由hdv rna所编码,分子量为68000的蛋白质。hdag、抗-hd igm、抗-hdv rna均可在hdv感染者肝细胞、血液及体液中检出。

  症状:

  (1)丁型肝炎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同时感染,可能出现下列两种情况:①急性丁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炎:其临床及生化特点与单纯乙型肝炎相似,症状较轻,肝组织损害不十分严重。偶尔可见分别表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丁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两次转氨酶高峰,最后可痊愈。此类患者的肝组织内丁型肛炎抗原仅一过性出现,血清丁型肝炎抗体免疫球蛋白M呈低滴度短暂上升,不继发产生相应的丁型肝炎抗体免疫球蛋白G,与单纯的急性乙型肝炎相比,发生慢性肝炎的危险性较低。②暴发性肝炎:临床症状及肝损害严重,病死率高。这是因为急性乙型肝炎病毒血症时间延长,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增多,为丁型肝炎病毒复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丁型肝炎抗原血症时间短暂,先出现丁型肝炎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M,随后出现丁型肝炎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G。在这种情况下,丁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损害程度严重,加之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损害,可诱发暴发型肝炎。

  (2)重叠感染丁型肝炎病毒:①自限性肝炎:一般临床症状不严重,病程较短,有自限和恢复的倾向。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是丁型肝炎病毒攻击的目标,丁型济炎病毒感染后肝组织内出现丁型肝炎抗原,随后出现丁型肝炎抗原血症,血清中出现丁型肝炎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M及高滴度而持久的丁型肝炎。

  病因:

  本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HDV对肝细胞有直接损害作用,也有宿主免疫反应的介导。

  危险因素:

  通过输血和血制品传播,与乙型肝炎的传播方式相似预防:

  1.严格筛选献血员,保证血液和血制品质量,是降低输血后丁型肝炎发病率的有效方法。 2.对HBV易感者,广泛接种乙肝疫苗,是最终消灭HBsAg携带状态的有力措施,也是控制HDV感染切实可行的方法。

  3.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技术操作,对针刺和注射实行一次性医疗用具,或一用一消毒,防止医源性传播。

  诊断:

  本病的实验室诊断主要依靠检测血清中丁型肝炎病毒抗原(hdag)和丁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d),目前多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法)。急性期血清中一过性地出现hdag,几天后消失,继之,血清丁型肝炎抗体免疫球蛋白m(抗-hd igm)阳性。在慢性hdv感染时,抗-hd滴度较高,主要是抗-hd igg。持续高滴度抗-hd igg是慢性hdv感染的主要血清学指标。

  另外,还可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中hdag以及用hdv cdna探针检测血清中hdv-rna,此法灵敏度高,可提高血清hdv检出率。

  治疗:

  对HDV感染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关键在于预防。临床以护肝对症治疗为主。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等主要是干扰HBV-DNA的合成,对HDV-RNA的合成无抑制作用。若HBV复制减少,可使HDV-RNA合成增加。用免疫调节剂也未见改善

  预后:

  丁型肝炎的病情常与丁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方式有关,感染方式有共同感染和重叠感染两种类型:

  (1)共同感染:即hdv与hbv两种病毒同时感染,可能出现卞甜两种情形:

  ①急性丁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炎:其临床及生化特点与单纯乙型肝炎相似,症状较轻,肝组织损害不十分严重。肝内hdv仅一过性出现,疾病常呈自限性。

  ②暴发型肝炎:如果一次感染hdv量较大,可导致较为严重的结局。临床症状及肝损害严重,病死率高。

  (2)重叠感染:即在慢性hbv基础上感染hdv。

  ①自限性肝炎:一般临床症状不严重,病程较短,有自限和恢复的倾向。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是丁型肝炎病毒攻击的目标。

  ②慢性进行型丁型肝炎:即为慢性乙型肝炎恶化或无症状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演变为进行性活动性肝炎,病情严重,呈进行性发展,可发展为肝硬化,预后较差。

(本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