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专题 >> 内科 >> 风湿免疫 >> 血管炎 >> 血管炎相关搜索

皮肤血管炎

http://zhuanti.qm120.com 2007-12-27 16:30:49

关键词:血管炎相关搜索
皮肤血管炎(Cutaneous vasculitis)是一个笼统的名词,也是一个含意混乱,各家定义不同的名词。有人把它等同于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leucocyto clastic vasculitis),有人又将其分为白细胞碎裂性及非白细胞碎裂性两类,有人又称其为过敏性血管炎(allergicangiitis)或沿用多年前的老名变应性血管炎(hypersensitivity angiitis),又有人称之为小血管血管炎(small vessel vasculiti)。比较之下,白细胞碎裂性乃病理描述名词,过敏性或变应性易使人误解都乃Ⅰ型免疫反应所致,故本节使用皮肤血管炎一词,因其在临床上是很常见的情况。
    皮肤血管炎指供应皮肤营养的小至中等血管的炎性血管炎。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是皮肤血管炎中最常见的一种,也常是系统性血管炎最早的表现体征,但也约有50%的皮肤血管炎只局限于皮肤;前述的结缔组织病以及系统性血管炎外,皮肤血管炎可见于药物反应、细菌及病毒感染、慢性等麻疹或血管性水肿、过敏性紫癫、原因不明的有结节的血管炎(idiopathic vasculitis with nodules)等。本节着重描述其他章节未述及的几种血管炎病。
    从组织学看,皮肤血管炎可影响毛细血管后小静脉(venule)、皮肤中层小动脉(arteriole)、脂膜内小动脉,亦可累及中等大小的动脉,故有人把小血管炎只定为毛细血管后小静脉的炎症,似不全面。至于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指血管壁纤维样坏死外,有中性多形核粒细胞浸润,其中有些白细胞碎裂,遗留组织内细胞核碎屑,也不全面,因病理改变不一定完全是静止的。中性多形核粒细胞浸润多反映急性期反应,随时间推移反应可转为单个核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以至吸收恢复。实验性免疫复合物病在动物中多显示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此病理表现对考虑病原或发病机制有参考意义。临床上念珠菌抗原、结核菌抗原、链球菌抗原及IgG皆曾在中性粒细胞血管炎皮肤病变中找见,提示体内形成的细菌抗原一抗体复合物,可激发皮肤血管炎的发生。
    一、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lein purpura)
    这是一特异性由IgA免疫复合物、导和血管中IgA沉积引起的血管炎综合征。临床表现全部表达时,含紫癜、肾炎、关节炎和累及胃肠道(腹痛、出血),但具体每一患者表现可不全有之。过去强调儿童发病,亦可患之,且预后较儿童差。本病多起病急,可完全缓解,但一些病例持续肾损伤(肾病综合征)甚至肾功能衰竭。皮疹开始可为斑性红斑,荨麻疹,但最后为紫癜,多见于下肢。有时患者先出现关节炎及腹部症状,几周后才出现皮疹。关节受累见于 60%~90%患者,多对称性,涉及踝、膝、掌指关节。胃肠道症状乃由于肠壁血管炎引起水肿。肾炎多无症状,但血尿、蛋白尿可见于 30%~90%患者。急性期肾上腺皮质激素有良好效果,但无肯定证据可防止肾炎的进展。肾炎多数仍需免疫抑制剂治疗。
    二、荨麻疹性血管炎(urticarial vasculitis)
    皮疹虽似一般荨麻疹,但不同点可出现中心紫癜,少数如多形红斑,且持续时间长,烧灼痛感,而一般荨麻疹时间短(<24小时)作痒不痛。周身症状最多见于肌肉骨骼系,但肾损伤(血尿、蛋白尿),胃肠症状(腹痛、呕吐、腹泻),肺疾患(咳嗽、气促、咯血)亦可发生。此血管炎过去又称低补体血症性血管炎(hypocomplemetaemic vasculitis),实际只约半数血补体减低及有循环免疫复合物。皮肤活检示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和(或)血管周围细胞浸润。病程多慢性,预后良好,但严重并发症为肾小球肾炎及呼吸气道堵塞(如喉头血管性水肿)。抗组织胺药效果不明显。有报告叫吲哚美辛(消炎痛)、羟基氯喹有效,但往往需激素以控制发作及预防复发。
    三、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mixed cryoglobullnemla)
    冷球蛋白是免疫球蛋白冷条件下沉淀,可以是单克隆的(与骨髓瘤关连),也可以是不同形式混合性的。后者可发生于结缔组织病、淋巴增殖病、感染(特别除外乙型病毒性肝炎),无原因的称为原发性冷球蛋白血症(essential mixed cryoglobulinemia)。前些年被认为的原发性冷球蛋白血症,后来发现至少一部分与乙型肝炎有关。近年报道丙型病毒性肝炎亦可引起。临床表现紫癜性皮疹外,可有多关节痛及进行性肾疾患。肝肿大及肝功能异常、水肿、高血压、下肢溃疡、雷诺现象亦属多见。有肾病者预后差。死亡多由于肾功能衰竭,系统性血管炎及感染。皮肤活俭示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但死亡病例尸检示血管炎并不只局限于小血管。50%病程良性,严重肾功能、神经系统损伤者应予治疗。治疗很不满意,甚至需大剂量激素、免疫抑制剂、血浆去除三者并用。
    四、高丙球蛋白血症紫癜
    多与结缔组织病尤其是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关连。紫癜皮损活检示为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
    五、药物性血管炎
    很多药物如青霉素、磺胺药、克尿噻类药等都可引起皮肤和(或)系统性血管炎。有患者只是皮肤血管炎而无系统性牵连,故有人将之归属于过敏性或变应性血管炎,属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但药物也可引起系统性血管炎,而皮肤血管炎是周身表现的一部分。前者多影响小血管而无血管坏死,后者可影响小血管,也可影响中等血管,且血管炎可为坏死性。药物性皮肤血管炎还有的示血管单核细胞及嗜酸细胞浸润,而无纤维素沉积或坏死,又似非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药物可引起各种类型皮疹。
    六、结节性血管炎(nodular vasculitis)
    皮肤结节性血管炎包括一类疾病如结节性红斑,皮下脂肪炎症等,其共同特点是下肢反复出现皮下给节,病理检查显示由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及肉芽肿性改变,至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及纤维样坏死皆可发生。结节可自行消退但多反复经年。以下分述两种较重要情况。
    1.皮肤型结节性多动脉炎(cutaneous polyarteritis nodosa) 尽管这个命名不是不存在争议,但客观的事实是确有一些患者,皮肤结节虽然病理检查显示小和中等动脉炎症,与系统性给节性多动脉炎内脏血管病变没有什么差别,但在经典的结节性多动脉炎中皮肤结节并不多见。再者有报告综合52例,观察最长达27年,而无临床系统性表现。典型的皮肤型患者先出现结节,多成片出现于下肢,继之在相同区域表现网状青斑。两者交织在一起构成皮肤型结节性多动脉的一个特点。以后给节处可破溃,或发生坏疽。除皮肤病变外,患者亦可有关节痛、神经肌肉症状。起病原因不清,但免疫荧光显示IgM、C3、纤维素在血管壁沉积,提示免疫复合物的致病机制。并存的链球菌上呼吸道感染、结核病或为引起的病因。一例报告病变处见有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病程多良性,可自行缓解以后又复发。治疗可先用非自类抗炎药,需要时再用中至小量激素。文献报告只个案转化成系统性。
    2.脂膜炎(panniculitis) 脂膜炎指皮下脂肪的炎症,这可能是一动态的炎性进程,由中性粒细胞至淋巴细胞至组织细胞炎症,最后纤维化。组织细胞浸润期脂膜炎也可呈肉芽肿性。病理改变可因取活检时间早晚不同而有差异,一般分为以下四类:
    (1)间隔性脂膜炎(septal panniculitis):代表性的即常见的结节性红斑 (erythema nodosum)太多发生于成年女性,胜前为好发部位。结节如部位深只可价及而不显露,也可表皮红或渗血,约几周后消退不留痕迹。除急性自限性结节外,反复发作者有多种名称:慢性给节红斑,移行性结节红斑(erythema nodosum migrans),亚急性结节性游走性脂膜炎(subacute nodular migratory pannlculitis又称 Vilanova病),或间隔性肉芽肿性脂膜炎(septal grannulomatous panniculitis),可反复多年。表 21-15示结节红斑常见原因。由此,原因不明者应检查链球菌感染(咽培养,抗体检查)、结核菌皮肤试验、胸片,除外结缔 组织病等。治疗主要针对引起的原发疾病。原因不明者可先试用非甾类抗炎药,碘化钾300~900mg/d,肾上腺皮质激素一般有效,但久用副作用多,且停药后常又复发,故有时需用免疫抑制剂。
                       表21-15引起结节红斑的疾病
    1. 感染:链球菌感染、结核病、球孢子菌病、芽生菌病、组织胞浆菌病、鹦鹉 热、耶尔森肠炎、沙门菌胃肠炎、猫抓热、麻风
    2.药物:抗生素如青霉素、磺胶药、避孕药
    3.系统性疾病:妊娠、结节病、炎性肠病、结缔组织病、癌(少见)、Sweet 综合征
    4.原因不明性
    (2)小叶性脂膜炎 (lobula panniculitis):代表性的是 Weber-Christian病 亦即复发性发热性错节性非化脓性脂膜炎(relapsing febrile nodular non-suppurative panniculitis)。病理显示小叶性脂膜炎,早期中性粒细胞浸润,以后脂肪退行性变,出现空泡性组织细胞及形成巨细胞,最后出现脂肪坏死,纤维化,萎缩性结疤。临床表现除发热及结节外,关节痛及肌痛多见,有些患者反复腹痛;但总地看来,任何部位含有脂肪,都可受累,因之心、肾、肺、肝都可累及,还有肠系膜脂膜炎的报道。病死率可达10%~15%。实质上本病不只是一皮肤血管炎病,也是一周身性血管炎病。实验室检查,血沉增快,白细胞减低或增高,血补体成分减低,有循环免疫复合物存在。诊断首先要除外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等。治疗虽有报告使用非当类抗炎药、秋水仙碱、碘化钾、氨苯砜(dapsone),但为更好控制病情,防止不良发展,尤其有内脏累及者,仍要考虑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治疗。
    (3)混合型脂膜炎:又名深型狼疮(lupus profundus)或红斑狼疮性脂膜炎(lupus erythematosus panniculitis)。病理兼具间隔性及小叶性脂膜炎故名为混合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不多见,低于3%。结节多见于脸、上肢或臀部,可位于一典型盘状或系统性红斑皮疹之下方,多最后破溃。脂膜炎状况与系统性疾病病程不全平行。治疗同红斑狼疮治疗。
    (4)脂膜炎并有血管炎:指与本节前述的皮肤血管炎并存的脂膜炎。小血管如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中和(或)小血管炎如系统性或皮肤型结节性多动脉炎,皆可累及皮肤血管导致局部脂肪缺血、坏死。
    总之,脂膜炎是一谱宽的综合征,随临床特点、关连的疾病、病理改变不同而可分为不同亚类。诊断除尽量发现引起的疾病和病原外,最早期新鲜的活俭,切除足够量的标本,行系列性病理切片(以定间隔性、小叶性或混合性),很为重要。
(本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