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毛滴虫病病原体
http://zhuanti.qm120.com 2008-08-28 16:17:56
生殖器滴虫病(trichomoniasis)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由滴虫或称毛滴虫所致。是一种多发病。
生殖器滴虫病可以经过性传播,在70年代中期被列入性传播性疾病之中。本病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传播,但绝大多数是通过性传播的,尤其是青年女性性活跃者患本病者很多。
本病的病原体是阴道毛滴虫。毛滴虫是一种寄生虫,但是肉眼看不见,这种毛滴虫呈梨形,长为10~30μm,头部有4根与虫体等长的鞭毛,在显微镜下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毛滴虫。毛滴虫对不同的环境适应力很强,能在25℃~42℃条件下生长繁殖,3℃~5℃的低温可生存21天,在46℃时仍能生存20~60分钟,脱离人体后在半干燥的条件下也可生存数小时。毛滴虫不但寄生于缺氧的阴道内,并可侵入尿道和尿道旁腺,甚至于上行至输尿管及肾盂。最适宜于毛滴虫生长的pH值是5.5~6,如pH为5以下或7.5以上则毛滴虫的生长会受到抑制。
在滴虫属的众多成员当中,有三种是人类寄生虫,这就是:①阴道毛滴虫,寄生在阴道、尿道及前列腺,主要引起滴虫性阴道炎;②人毛滴虫,寄生于肠道,引起肠道滴虫病;③口腔毛滴虫,寄生于口腔、齿垢及蛙穴,引起口腔滴虫病。三种滴虫在形态上很相似,阴道毛滴虫是最大的一种。一般我们提到的滴虫病,主要指阴道毛滴虫所引起的疾患。阴道毛滴虫只有滋养体期,而没有包囊期。滋养体呈梨形或圆形,大小是多形核白色细胞的2-3倍,无色,透明,具有折光性。滴虫借前端四根鞭毛的摆动向前并作出螺旋式运动。阴道毛滴虫属厌氧寄生原虫,主要寄生在阴道,其次的寄生部位是尿道、子宫、尿道旁腺等处。
阴道毛滴虫的致病力随虫株及宿主的生理状况、免疫功能、内分泌以及阴道内是否有细菌或真菌的感染发生改变,尤其是妇女在妊娠及泌尿生殖系统生理失调时更易出现炎症。被滴虫感染数天之后,阴道粘膜开始出现充血、水肿,上皮细胞变性脱落。我们知道,健康妇女的阴道内由于乳酸杆菌的作用,PH值(酸碱度)维持在3.8-4.4之间,可以有效地抑制其他细菌生长,也不利于滴虫生长(称为阴道的自净作用)。然而滴虫在阴道中消耗糖原,妨碍了乳酸杆菌的酵解作用,影响乳酸浓度,从而使阴道PH值转为中性或碱性。妊娠及月经后的阴道生理周期使PH接近中性,这些都有利于滴虫繁殖,因而感染率和复发率都较平时高。
三种滴虫在形态上很相似,阴道毛滴虫是最大的一种。而各株的大小,生长力,毒力及抗原特性方面存在差异。阴道毛滴虫仅有滋养体期,无包囊期。滋养体呈梨形或圆形,长7-32μm,约为多核白细胞的2-3倍,无色,透明,具有折光性。前端有5颗排成环状的毛基体复合体,自此发出4根前鞭毛和1根后鞭毛,同时发出波动膜和基染色干。胞核在虫体前1/3处,为椭圆形的泡状核,核附近有副基体和副基纤维,轴柱一根纵贯虫体自后端伸出。
透射电镜观察:虫体由双层质膜包围,体前1/3有一椭圆形细胞核,核膜双层,膜上有核孔,核内有6-10个电子密度高、大小相仿的染色质颗粒;核膜外周可见内质网,在核与副基纤维的背侧高尔基复合体;体前的毛基体复合体,由鞭毛管管腔内“C”形盾结构及5个毛基体三部分组成。
滴虫借前端四根鞭毛的摆动向前运动并以波动膜的扑动作出螺旋式运动。
阴道毛滴虫属厌氧寄生原虫,对外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在25-42℃中生长繁殖,3-5℃仍能存活21天,在半干燥状态下生存能力较差,但尚能生活6小时。pH为5.5-6.0,为最适宜生长繁殖,pH>7.5或pH<4.5时,生长受抑制。
从超微结构观察,无完整的线粒体,此与其他原虫有很大不同,无厌光性及嗜光性,通电偏向阴极。
在人体体液中,状态不同,在白带中可见繁殖,在中也可见繁殖,但在尿中未见繁殖。虫体内进行厌气性及嗜气性代谢,糖分解,ACA-环上的酶基本在虫体内含有,细胞呼吸色素系酶有ATP酶,能利用的营养液有肝糖、葡萄糖、果糖各种氨基酸蛋白等。在培养基中加入葡萄糖,同样促使繁殖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