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崩漏
http://zhuanti.qm120.com 2007-10-19 13:04:50
概念
崩漏(metrorrhagia and metrostaxis)是指妇女非周期性子宫出血,其发病急骤,暴下如注,大量出血者为“崩”;病势缓,出血量少,淋漓不绝者为“漏”。崩与漏虽出血情况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两者常互相转化,如崩血量渐少,可能转化为漏,漏势发展又可能变为崩,故临床多以崩漏并称。青春期和更年期妇女多见。
崩漏可见于西医学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子宫出血。西医学认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由于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失常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而全身及内外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存在,可分为排卵性和无排卵性两类。
病证名。见《济生方》。亦名崩中漏下。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严重失常的病证。经血非时而下,并量多如注,谓之崩、崩中或经崩;淋漓不断谓之漏、漏下或经漏。崩漏在发病过程中常互相转化,如崩血渐少,可能致漏,漏势发展又可转变为崩,故临床常以崩漏并称。本病以青春期妇女、更年期妇女多见。多因血热、气虚、肝肾阴虚、血瘀、气郁等损及冲任,冲任气虚不摄所致。治崩要以止血为先,以防晕绝虚脱,待血少或血止后,可审因论治,亦即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
【病因病机】
本病发生的主要机理,是由于冲任损伤,不能固摄,以致经血从胞宫非时妄行。素体阳盛,外感热邪,过食辛辣,致热伤冲任,迫血妄行;情志抑郁,肝郁化火,致藏血失常;七情内伤,气机不畅,或产后余血未净,瘀血阻滞冲任,血不归经发为崩漏。忧思劳倦过度,损伤脾气,统摄无权,而致冲任不固;肾阳亏损,失于封藏,使冲任不固,或肾阴不足致虚火动血,而成崩漏。本病病变涉及到冲、任二脉及肝、脾、肾三脏,证候有虚有实。
【辨证】
1.实证
主症 崩漏下血量多,或淋漓不断,血色红。
兼见血色深红,质粘稠,气味臭秽,口干喜饮,舌红苔黄,脉滑数者,为血热;出血量多,色紫红而粘腻,带下量多,色黄臭秽,阴痒,
苔黄腻,脉濡数者,为湿热;血色正常,或带有血块,烦躁易怒,时欲叹息,小腹胀痛,苔薄白,脉弦者,为气郁;漏下不止,或突然下血甚多,色紫红而黑,有块,小腹疼痛拒按,下血后疼痛减轻,舌质紫暗有瘀点,脉沉涩者,为血瘀。
2.虚证
主症 暴崩下血,或淋漓不净。
兼见血色淡,质薄,面色萎黄,神疲肢倦,气短懒言,纳呆便溏,舌质淡而胖,苔白,脉沉细无力者,为脾虚;出血量多, 日久不止,色淡红,少腹冷痛,喜温喜按,形寒畏冷,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沉细而迟者,为肾阳虚;下血量少,色红,头晕耳鸣,心烦不寐,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者,为肾阴虚。
【治疗】
1.基本治疗
(1)实证
治法 行气散寒,通经止痛。以足太阴经及任脉穴为主。
主穴 三阴交 中极 次髎
配穴 寒凝者,加归来、地机;气滞者,加太冲;腹胀者,加天枢、气穴;胁痛者,加阳陵泉、光明;胸闷者,加内关。
操作 毫针泻法,寒邪甚者可用艾灸。
方义 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通经而止痛。中极为任脉穴位,可通调冲任之气,散寒行气。次髎为治疗痛经的经验穴。
(2)虚证
治法 调补气血,温养冲任。以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三阴交 足三里 气海
配穴 气血亏虚者.加、胃俞;肝肾不足者,加太溪、肝俞、肾俞;头晕耳鸣者,加悬钟。
操作 毫刺补法,可加用灸法。
方义 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穴,可以健脾益气,调补肝肾,肝脾肾精血充盈,胞脉得养,冲任自调。足三里补益气血。气海为任脉穴,可暖下焦,温养冲任。
2. 其他治疗
(1)耳针法 选内生殖器、交感、皮质下、内分泌、神门、肝、肾、腹。每次选2~4穴,在所选的穴位处寻找敏感点,快速捻转数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留针20—30分钟。也可用埋针或埋丸法。
(2)皮内针法 选气海、阿是穴、地机、三阴交。消毒穴位后,取揿钉型或麦粒型皮内针刺人,外用胶布固定,埋入2天后取出。
(3)皮肤针法 选下腹部任脉、肾经、胃经、脾经,腰骶部督脉、膀胱经、夹脊穴。消毒后,腹部从肚脐向下叩刺到耻骨联合,腰骶部从腰椎到骶椎,先上后下,先中央后两旁,以所叩部位出现潮红为度,每次叩刺10-15分钟,以痛止、腹部舒适为度。
(4)穴位注射法 选中极、关元、次髎、关元俞。用2%普鲁卡因或当归注射液,每穴每次注入药液2毫升,隔日1次。
崩漏的辨证论治
应分别出血期以塞流、澄源为主与止血后以复原、澄源为主不同进行辨证论治。
肾虚型【证见】 经乱无期,阴道出血淋漓不净或量多如崩,或崩与漏交替出现。经色鲜红,质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夜尿多,心烦多梦,面部黯斑,眼眶黯;或先天发育不良。舌质偏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 滋肾益阴,止血调经。
【方药】
1.主方左归丸(张介宾《景岳全书》)合生脉散(李杲《内外伤辨惑论》)加减
处方:熟地黄20克,山药30克,枸杞子15克,山茱萸15克,菟丝子20克,鹿胶、龟胶各15克(烊化),党参30克,麦冬15克,五味子9克,女贞子30克,旱莲草30克。水煎服。
如阴虚火旺,去枸杞子、党参,加太子参30克、白芍20克。兼有小腹痛,经血有块者,去二胶,加失笑散。
2.中成药六味地黄丸,每次6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滋阴固气汤(《罗元恺论医集·崩漏》)
处方:菟丝子,山茱萸,党参,北黄芪,白术,炙甘草,阿胶,鹿角霜,何首乌,白芍,续断。水煎服,每日1剂。
(2)固肾摄血汤(陈慧珍《广西中医药》1989.3)
处方:熟地黄、枸杞子、山药各12克,蒲黄炭、山茱萸各10克,菟丝子20克,续断、党参、北黄芪各15克,海螵蛸18克。水煎服,每日1剂。
脾虚型【证见】 经血非时妄行,崩中与漏下交替反复,经色淡而质稀,可有血块。面色自光白,气短神疲,甚则两目昏花,面浮肢肿,四肢不温,食欲不振。舌淡胖,苔白,脉细弱。
【治法】 补气摄血,养血调经。
【方药】
1.主方固本止崩汤(傅山《傅青主女科》)加减
处方:党参35克,炒白术20克,北黄芪30克,熟地黄20克,炮姜10克,当归12克,炙甘草9克,鹿衔草15克,马鞭草15克,何首乌20克,桑寄生20克,续断15克。水煎服,每日1~2剂。
2.中成药
(1)归脾丸,每次6克,每日3次。
(2)补中益气丸,每次6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益气固冲止崩汤(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黄芪30克,白术、醋柴胡、陈皮炭、仙鹤草、甘草各10克,党参、荆芥炭、当归、炒续断各15克,升麻4克。水煎服。
(2)独参汤:红参10~15克,炖服,每日1次。
血热型【证见】 经血非时妄行,时崩时漏,淋漓不止,经色鲜红或深红,质稠或夹小血块。面赤唇红,口干渴,头晕耳鸣,或五心烦热,夜睡不宁,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 滋阴清热,止血调经。
【方药】
1.主方保阴煎(张介宾《景岳全书》)加减
处方:生地黄、熟地黄各15克,白芍20克,山药30克,续断15克,黄芩15克,黄柏10克,甘草9克,女贞子30克,旱莲草30克,地榆30克,麦冬15克。水煎服。
血热致崩漏虚热多,实热较少。如属实热,可去续断、熟地黄、女贞子,加焦栀子15克、生藕节30克、贯众20克,以清热凉血止血。热邪伤阴耗气,失血亦伤阴伤气,故宜适量配以养阴益气之生脉散,以清热凉血,益气养阴。青春期崩漏患者,常见血热致崩,虚热、实热均有。临床还有郁热或湿热之邪,导致血海不宁,崩漏不止者,当随证加减。
血瘀型【证见】 经血非时而下,时下时止,或淋漓不净;或停闭日久,又突然暴下不止,继而淋漓不断;经色紫黑有块。伴见下腹痛胀不适,或痛则下血有块,块出痛减。舌质紫黯,苔白,脉弦涩。
【治法】 活血化瘀,止血调经。
【方药】
1.主方失笑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四乌贼骨一芦茹丸(《黄帝内经》)加减
处方:五灵脂10克,蒲黄10克,海螵蛸20克,茜根15克,三七末3克(冲服),鹿衔草15克,马鞭草15克,益母草30克,党参30克,香附子10克。水煎服。
血瘀致崩漏者,临床并非少见。必须通因通用化瘀止血。如血瘀偏寒者,可选用王清任少腹逐瘀汤,以温经化瘀止血,收效甚佳。长期崩漏不止者,因久崩久漏,离经之血为瘀,必须配以化瘀止血之品。
2.中成药益母草流浸膏,每次10毫升,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三七末3~5克,开水冲服,每日2~3次。
(2)化瘀理冲汤(张达旭《中医妇科验方选》)
处方:蒲黄炭15克,大黄炭6克,花蕊石10克,三七10克,茜根10克,血余炭6克,每日l剂,水煎服。
若属寒凝血瘀者,去大黄炭,加炮姜、艾炭、肉桂。若兼气滞者,加白芍、橘核。若腹内有包块,或疼痛较剧者,可加三棱、莪术。
出血后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分别恢复。青春期、生育期妇女调周期促排卵,多听肾、肝、脾三经同调可选用中医人可周期。恢复正常3个周期。更年期补脾调气血促康复、防复发。
【按语】
1.绝经期妇女反复多次出血,需作妇科检查以明确诊断,排除癌性病变。
2.大量出血,出现虚脱时应及时采取抢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