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蚊叮咬易患流行性乙型脑炎
http://zhuanti.qm120.com 2009-07-03 16:57:58
一、概述
流行性乙型脑炎(又称日本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一种由嗜神经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由携带乙脑病毒的蚊子叮咬人后感染所致。乙脑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为6~16天。被叮咬的人大多数不发病,呈隐性感染,只有极少数人发病,发病率一般在2~10/10万,病死率较高(5%~50%),约有1/3的幸存者愈后留下终生的神经精神障碍。由于疫苗的大量接种和人群的隐性感染,使得儿童成为该病的主要侵害对象。
我国是世界上乙脑发病人数最多的国家,至今全国每年乙脑发病人效占全世界当年总发病人数的肌%以上。1950年以来,我国先后暴发3次大的乙脑流行(l957、1966和1971年),每次流行均持续3~4年。自1971年以来,全国除部分地区发生暴发流行外,大部分省区的乙脑发病率一直处在较低水平(<5/10万)。
乙脑在我国的流行有三个显著的特点:①严格的季节性,主要限于夏秋季(6~10月),流行高峰在8~9月,南方和北方地区可相差10天左右。②病例呈高度散发。③分布范围广,除西藏、青海、新疆三省区为非流行区外,其它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近十几年来,由于气温、降雨量及南部沿海地区登革热的流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乙脑疫区有明显的北移趋势。
经多年研究证实,三带喙库蚊为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猪为主要扩散宿主,人、马等哺乳动物和鸟类也可作为宿主。乙型脑炎病毒感染马和猪后可引起马脑炎和猪流产。
做为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乙脑的流行强度取决于主要传播媒介的密度、主要扩散宿主的数量和人群的易感性。这些因素均因自然界诸多环境因素的改变而变化。因此,在乙脑流行期和流行期前一个月内自然界环境因素的变化,特别是自然灾害(旱灾、洪涝灾害、地震等)的发生对乙脑的流行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灾后发病趋势
自然灾害的发生必然导致环境因素的改变。这种改变如果发生在乙脑流行期,势必影响其流行环节,从而导致其发病率的变化。灾害的种类不同,影响的环节亦不同,乙脑的发病率亦有不同。
旱灾时,田野中积水减少,导致野外三带喙库蚊密度大大降低,因此,乙脑的发病率明显降低,虽然偶尔出现小范围内的发病数增加,但不会造成大的暴发流行。
洪涝灾害发生之后,三带喙库蚊密度剧增,人的感染率增大,特别是特大洪涝灾害发生之后,人口高度密集,居住条件简陋,防蚊设施匮缺,因此,乙脑的发病率明显上升,极易造成数年内大范围的乙脑暴发流行。
地震灾害之后,媒介蚊虫的密度变化不大,但人们的居住条件的改变,导致露宿增多,被蚊虫叮咬的机会大大增加,乙脑的发病率会略有上升,可能在局部地区发生暴发流行,但较难造成大的暴发流行。
[Page]三、灾害对流行的影响
在我国,乙脑主要是在7~9月流行,6、10两个月仅有少量病人。每隔若干年发生一次较大的流行。经多年研究证实,乙脑病毒在人群中的感染过程为:流行季节前一个月左右,由携带乙脑病毒的蚊子吸食猪血后,感染了去冬今春出生的易感猪,使其产生病毒血症,其它三带喙库蚊吸食此时的猪血而感染此病毒,并在其体内繁殖,然后在叮吸人血时,通过唾液腺将此病毒感染了人。因此,影响乙脑流行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三带喙库蚊的密度和季节消长。三带喙库蚊是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它的数量是影响乙脑流行的一个基本因素。分析以往的资料发现,流行年三带喙库蚊出现早、密度高峰形成早,蚊季节高峰和发病高峰的间距短;散发年则相反,该蚊种出现晚,密度高峰出现晚,与发病高峰的间距长。②自然界蚊群带毒率、带毒蚊虫出现时间的早晚和带毒时间的长短亦是影响乙脑流行的主要因素之一。蚊群带毒率的高低和带毒蚊出现时间的早晚及带毒时间的长短与乙脑流行强度的大小成正比。③猪自然感染时间和感染率。猪是乙脑的重要传染源、主要的扩散宿主,它感染乙脑病毒时间的早晚和感染率的高低与人群中乙脑的流行水平有密切的关系。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我国北方一些省、区猪自然感染时间逐年后移,感染率逐年下降,人群乙脑发病率也随之逐年下降。④气象因素。乙脑流行期间及流行期前一个月内的降雨、日照和气温对三带喙库蚊的繁殖和活动有直接影响。三带喙库蚊出现的早晚及数量的多少都会影响猪的感染和病毒的扩散。
旱灾对乙脑流行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孳生场所减少,蚊虫密度下降,猪自然感染率下降,蚊虫的带毒率下降,因而乙脑的发病串也降低。偶尔会有个别地区发病率略有上升。
洪涝灾害对乙脑流行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①灾害发生在乙脑流行期前一个月内,由于孳生场所的增多,蚊虫的数量大大增加,猪的自然感染率增大,蚊虫的带毒率大幅度升高,人的居住环境差,可致乙脑发病人数剧增,发病高峰前移。极有可能引起大的暴发流行。②灾害发生在流行期间,因孳生场所的增多,蚊虫密度增大,居住环境及居住条件的改变使得人被蚊虫叮咬的机会增多,蚊虫吸食急性期病人血而带毒的机率增大,蚊虫的带毒率增加,人的感染机率增大,从而导致乙脑发病人数明显上升。特别是在特大洪涝灾害之后,由于人口高度密集,居住环境差,病人防蚊设施差,蚊虫密度很大,极易导致大范围内的乙胞暴发流行。③灾害发生在流行后期,虽然草生场所增多,蚊虫密度增大,居住环境差而使蚊虫叮咬人的机会增多,但此时猪的毒血症时期已过。蚊虫的带毒率降低,带毒时间短,因此不会对乙脑的流行产生很大影响。局部地区可能暂时出现乙脑发病人数的增加或流行时间后移,但难以造成大的暴发流行。
地震对乙脑流行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人的户外活动增多,居住环境改变,被蚊虫叮咬的机率增大,蚊虫的带毒率增加,因而可引起乙脑发病人数的增加,但由于受媒介密度、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乙脑可能在局部发生流行,难以形成大的暴发流行。
四、灾害后媒介分布和密度的变化
三带喙库蚊在东南亚地区分布的范围很广,在印度以东,印度尼西亚爪哇以北和日本北海道以南的广大地区都有发现,且数量很大,其分布的范围与乙脑疫区的范围基本一致。在我国,除新疆、青海和西藏三省区外,其它地区均有分布。
我国地域辽阔,地理和气候条件不同,三带喙库蚊活动的期限、蚊虫的密度和季节消长也不同,南部沿海及西南地区,3~12月份都有三带喙库蚊活动;江淮流域,三带喙库蚊在石~10月价活动;华北和西北地区,三带喙库蚊活动限于6~9月;东北及内蒙地区,三带喙库蚊的活动期限更短,为7~9月。各地蚊虫密度和季节消长随当地气象因素的变化而不同。
三带喙库蚊主要在野外孳生和栖息。其孳生地主要是地面浅的清水和半清水,如稻田、池搪、荒田、沟渠、浅潭、粪坑内的污水,石穴内的残留水、沼泽及生有杂草的其它地面积水,其孳生地的pH值多为6.5~7.8。人、畜居所附近的适宜积水是其主要的孳生地。三带喙库蚊嗜吸牛、马、猪和人的血。一般情况下,它都是就近吸血和产卵,但它活动的范围远较淡色库蚊广,有时可飞数公里。
[Page]旱灾之后,野外三带喙库蚊的孳生场所大量减少,使其数量大大减少,同时将栖息和孳生场所迁移到人居室周围的半清水及少量积水中,一般情况下,密度大大下降。
洪涝灾害对三带喙库蚊的分布和密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一过性洪涝灾害(暂时性的洪涝灾害,如山洪暴发、特大暴风雨等),此类灾害发生后,破坏了三带喙库蚊正常的孳生场所和栖息地,使其成虫大量死亡,幼虫及卵大多被洪水冲人江河和大的湖泊,难以存活。因此,灾害之后三带喙库蚊主要分布在人畜居处附近,但密度大大降低。洪水过后,孳生场所增多,使其又大量繁殖。因此,虽然灾后三带喙库蚊的密度会出现一过性的锐减,但数周以后其密度又会骤增,甚至超过灾前密度。②滞留性洪涝灾害,此类灾害发生之后,三带喙库蚊幼虫和成虫受到的影响较小,但灾后为三带喙库蚊提供了大量适宜的孳生场所,因此灾后三带喙库蚊的分布变化甚微,蚊虫密度大大增加。
地震灾害发生之后,三带喙库蚊的密度变化甚微,其分布也与灾前变化不大,只是由于人们户外活动的增加,居住条件恶化,增加了被蚊虫叮咬的机会,而受带毒蚊虫感染的机会比灾前大大增加。
五、对策
一般情况下,加强乙脑疫苗在儿童中的免疫接种,是防止乙脑流行的最有效的手段;改变其主要传播媒介三带喙库蚊生长、发育、繁殖和生存的条件下是最彻底的防治方法。其他方法虽可使蚊虫种群密度一时降低,甚或效果较第,但仅是一种临时性辅助手段。
旱灾之后,媒介蚊虫的密度大大下降,因此乙脑的发病人数应大大减少。一旦局部地区出现乙脑发病人数增多,则应在该地区及邻近地区开展针对成蚊活动,降低带毒蚊虫的数量。
一过性洪涝灾害之后,虽然蚊虫密度大大降低,但灾后造成大量的蚊虫孳生地,会使其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因此,灾后迅速消灭蚊虫孳生场所是防止乙脑流行的最有效的手段。通过排除居住环境周围的各种积水,清除杂草,减少其孳生地,可以大大降低蚊虫的密度,有效的防止和控制灾后乙脑的流行。
滞留性洪涝灾害之后,人们的居住环境恶化,蚊虫密度骤然增大,人被蚊虫叮咬的机会大大增加。特别是特大洪涝灾害之后,人群高度密集,人畜混杂,居住条件十分简陋,极易导致乙脑的暴发流行。因此,加强防蚊设施的建设,落实防蚊措施,降低蚊虫的密度成为灾后防治乙脑的重要手段。要发动群众,充分利用蚊帐、居室内喷洒滞留型灭蚊药或驱避剂,居室周围喷洒高效低毒杀虫剂加强人畜隔离手段改善居住环境,同时加强居住环境的治理和其它辅助措施的实施,降低居室周围的蚊虫密度,减少被蚊虫叮咬的机会。
近年来,超低容量喷洒被认为是一种大面积灭蚊的有效方法,分为地面人工和空中喷洒两种。优点是快速高效,节省人力物力。缺点是滞效短,极易受气象因素的干扰。因此,如果在乙脑流行期和前一个月内发生洪涝灾害,可乙脑高危发病区有限面积内采用地面人工法超低容量喷洒高效低毒杀虫剂,以控制三带喙库蚊成蚊的数量,降低其密度。由于它滞留时间短,应每隔4~7天处理一次。该方法曾在东南亚、越南、朝鲜等地使用,对乙脑的预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71年在美国经大面积使用,有效地控制了圣路易脑炎和西方马脑炎两种蚊虫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鉴于此方法易对水源和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因此,除非紧急情况下,一般不宜用飞机进行大范围的喷洒,即使地面人工法也应有限度的进行,以免导致人为的环境恶化。
地震灾害之后,人们的居住环境改变,户外活动时间增多,防蚊设施相对较差,人被蚊虫叮咬的机率大大增加。因此,加强防蚊设施,注意人畜隔离,在居住环境内喷洒滞留型高效低毒杀虫剂和驱避剂;必要时可在居住环境及周围进行一次高效、低毒、短滞效杀虫剂的超低容量喷洒(地面人工法),以降低蚊虫密度、减少人被叮咬的机会,是灾后控制乙脑流行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