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气性坏疽病:六小时内治疗不会有危险
http://zhuanti.qm120.com 2008-06-17 14:05:46
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后,四川疾病控制中心应急处置中心每夜都灯火通明,中心领导和抗震救灾工作小组连续数个通宵值守此处。
在中心内部,信息所担负着中心应急队前方信息的收报工作,抗震救灾工作小组每天加班加点,随时进行综合协调、疫情处置、疫情信息、宣传教育和物质保障工作。
四川疾病控制中心向外延伸的触角是奔赴灾区各县的应急队队员,由队员将信息反馈给中心。截至5月18日,中心派出14支应急队,经昼夜兼程,已到达灾区开展救灾防疫工作。
5月17日,中心内90%没有派到灾区的工作人员,再次向中心人事处递交了请战书和口头申请,坚决要求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成为侦测疫情的“触角”。
应急实验室
5月17日上午8时,由195人组成的四川省疾病控制中心抗震救灾卫生防疫队奔赴灾区。如果说应急队队员是侦测疫情的触角,那么防疫队员就是专业“鉴定师”。
前往灾区的防疫队,每名队员均带设备、耗材、试剂共60余种类,可组建一个简易野外微生物检测实验室,为区域环境卫生、水质卫生、食品卫生和可能流行的常见疾病进行初步检测和实验室诊断,为卫生评估和疾病控制提供依据。
5月18日,195人组成的防疫军已抵达汶川、永安、雎水镇、安县、绵竹、什邡等灾区,进行防疫工作。
其中,绵阳防疫队与德阳防疫队都已于5月17日下午全力投入了尸体消毒掩埋,环境消毒,居民消毒药物的发放和流调工作,并于当天晚上开始拟订卫生防疫实施方案。
绵阳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当前重中之重是防疫。目前在南坝镇只有十几名负责消毒的工作人员,缺口严重,最少还需100人参与消毒。
研究方案
5月17日中午1点左右,由四川疾病控制中心党委书记宁宗礼、中心副主任吴建林带领的调查组到达绵阳安县安昌镇的中学操场安置点进行调查。
下午2点,调查组来到安县疾控中心,了解当地的灾情。宁宗礼等人对茶坪、永安、雎水、秀水镇的居民发放消毒药片,并开始进行尸体处理。同时,工作人员开展环境卫生消毒及流调工作。
当天,中心的后勤保障和留守人员负责物资卸载,搭建简易居住帐篷,建立现场实验室。
当晚,中心工作人员邀请河北省疾控中心、唐山赶来的专家以及安县疾控中心和卫生局的工作人员,分析当前形势,并提出下一步工作方案。
5月18日凌晨1点08分,四川江油发生6.0级余震,成都震感明显。在余震中,四川疾病控制中心防震棚严重移位。在暴风雨中,中心工作人员紧急转移救灾物资。而在此时,另外一场可能发生的“余震”,却更牵挂人心:地震灾区会否有疫情发生?
外伤患者应及时清创
针对地震灾区目前出现的多例气性坏疽病例,记者昨天连线了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研究员卢金星。
病菌存于土壤和粪便
记者:气性坏疽是种怎样的传染病?
卢金星:气性坏疽是由梭状芽胞杆菌所引起的一种严重急性特异性感染。引发气性坏疽的病菌广泛存在于土壤和人畜粪便中,虽然容易进入伤口,但并不一定致病。气性坏疽多出现在大面积损伤且创口未得到及时清理的情况下,尤其是下肢和腿部等肌肉丰富部位受到严重创伤后,少数则发生在腹部或会手术后的伤口处。
伤口未及时清创易感染
记者:气性坏疽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卢金星:感染气性坏疽的患者伤口处不仅有明显的疼痛、肿胀感,而且挤压伤口时还会有气泡从内溢出,并伴有稀薄、恶臭的浆液样血性分泌物外流。严重者会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如脉搏加速、烦躁不安等。
记者:气性坏疽是大型震灾后必然出现的传染病吗?
卢金星:不是。之所以震灾等大型自然灾害及战争中会出现较多感染气性坏疽的病例,是因为在此类情况下,受环境和医疗条件所限,伤者的损伤处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清创处理,失水、大量失血或休克又给此细菌提供了适合生存的无氧环境,市民不必对此恐慌。日常生活中,如果不对伤口进行及时处理,也会感染此病,一般城镇地区的发病率并不高。
六小时内治疗没危险
记者:此病的致命性如何?如何预防?
卢金星:一般情况下,气性坏疽的潜伏期是1至4天,最短在6到8小时内就会有相关症状出现,虽然此病传染速度较快,但若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就可以控制病情发展。一般情况下,如果患者在6小时之内得到救治,就不会有生命危险,但随着感染病菌在伤口处的深入,如不能及时进行清创或注射相应的抗生素的话,则会死亡。外伤者应减少伤口处的直接接触,注意毛巾、床垫等个人物品的消毒。
记者:在此次地震后,有无相关部门对此病进行研究?
卢金星:因气性坏疽只是一般性传染病,并非国家法定传染病,所以卫生部门对此并无相关的监测机制,只要对患者进行及时清创救治且注意隔离消毒,就不会引发大面积的传染疫情。此外,灾后的重大传染病主要指霍乱、病毒性肝炎等高致病性传染病,气性坏疽并不在其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