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专题 >> 传染 >> 口蹄疫 >> 口蹄疫治疗

猪口蹄疫防治

http://zhuanti.qm120.com 2005-12-15 14:33:23

关键词:口蹄疫

   猪口蹄疫是一种急性、热性和极易接触传染病,病原为口蹄疫病毒,该病毒可感染所有偶蹄动物发病,猪以口腔粘膜、鼻镜、蹄部和皮肤发生水泡和溃烂为特征。

  本症的传染性极强,传播迅速,感染和发病率很高,可引起仔猪大量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在国际上被划分为一类烈性传染病。

  本病主要为接触性传播,也能通过空气传播。在集约猪场已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都可发生,患猪的水泡液、水泡皮、排泄物,以及发病头几天病猪呼出的气体,均含有大量的病原,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损伤的皮肤粘膜等传播。该病共有7种血清型,每个血清型,每个血清型又有若干全亚型,型与型之间交互免疫力,多型的复杂性给防疫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在我国目前主要以O型为主,其他型尚无文献报道。

  症状与病变:潜伏期为24h至7天,少数可达到14天,开始时,病猪发热,可达到41℃ ,精神萎顿,打盹,猪蹄底部或蹄冠部皮肤潮红、肿胀,继而出现水泡,行走呈跛行,有明显的痛感,行走发出凄厉的尖叫声,很快蹄壳脱落,蹄部不敢着地,病猪跪行或卧地不起,鼻颈部出现一个或数个水泡,黄豆大或乒乓球大小不等,水泡很快破裂,露出鲜色溃疡面,如无细菌感染,伤口可在一周左右逐渐结痂愈合。哺乳母猪的常出现水泡,引起疼痛而拒绝哺乳;哺乳仔猪出现急性胃肠炎、急性心肌炎或四肢麻痹,衰弱死亡,死亡率可达80%以上;大猪解剖一般特征性病变,少数可见胃肠出血性炎症。仔猪呈现典型的“虎斑心”,心肌外出现黄色条纹斑,心外膜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点,个别肺有不肿或气肿现象。

  诊断:本病呈流行性发生,,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仔猪出现急性胃肠炎和肌肉震颤,,成年猪其口腔粘膜、鼻部及蹄部皮肤发生水泡和形成溃烂症状,个别剖检可见心肌炎和胃肠炎病变。出现可疑病猪,可采水泡皮和水泡皮,迅速送上级检验机构进行确诊,才能达到有效的防治效果。

  防治:

  场内实行封闭式生产,制定和执行各项防疫制度,控制外来从员和外来车辆入场,定期进行灭鼠、灭蝇、灭虫工作,加强场内环境的消毒净化工作,防止外源病原侵入本场。

  根据本场的实际情况,结合血清免疫学监测,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确保猪群免疫的效果。

  使用O型口蹄疫灭活苗肌肉注射,安全性可靠,但抗病力不强,常规苗只不过能耐受10~20个最小发病量的人工感染。据有关资料介绍,使用O型口蹄疫灭活浓缩苗经过多次加强免疫,免疫效果较好。

加强免疫效果监测工作,按免疫程序接种疫苗,对抗性水平低的猪群应加强免疫。

  加强对猪群健康状况的观察,发现可疑情况及时上报,做到及早发现、及时处理,全场范围内采取紧急措施,加强猪群消毒工作,猪群、猪体可用过氧乙酸、氯制剂如消特灵等消毒药物消毒,场地、环境选用烧碱、生石灰等消毒药物彻底消毒。常规消毒防疫纳入生产的日常管理。

  猪病的处理要遵守“早、快、严、小”的原则,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扑杀病猪,严格控制病原外传,疫区内所有猪只不能移动,污水、粪便、用具、病死猪要严格进行无害化处理。对贵重的种用猪加强护理和进行药物治疗,防止继发感染,蹄部可涂以20%的碘甘油,并肌注抗菌素,可缩短病程,减少死亡。

  疫情停止后,须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并对猪舍及周围环境及所有工具进行严格彻底的消毒和空置后才可解除封锁,恢复生产。

  十三、伪狂犬病

  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毒引起,可引起多种家畜、野生动物感染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患猪感染该病后主要出现发热、呼吸道疾病、脑脊髓炎等症状,并随年龄的不同,出现的症状和死亡率不同,此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冬、春两季较为多发。突然发病,发病早期多以怀孕母猪流产和死胎为先兆,接着2周龄内仔猪大量发病和死亡,呈现脑脊髓炎、败血症。近年来,由于对该病认识加深,加强免疫预防,大多数猪群已转为隐性带毒感染,对一个感染猪群也有不出现任何明显症状,但抗体阳性率较高的现象。本病呈散发或地方流行,鼠类是病毒的主要带毒者与传染媒介,猪感染多由于采食被鼠污染的饲料所致。

  症状和病变:潜伏期为30~72h ,随猪年龄不同,症状表现不同,2周龄内仔猪表现突然发病,仔猪精神萎顿,体温升高至41℃ 以上,呼吸困难,咳嗽,出现呕吐、腹泻、厌食和倦怠等症状,随后可见神经症状,阵发性肌肉震颤或痉挛,前肢呈八字形,开张站立,步态不稳,僵硬,意识丧失,作圆圈运动,严重时咽喉和四肢麻痹,吐沫流涎,不能吞咽和叫声嘶哑,侧卧不起,颈部肌肉僵硬,呈角弓张状,四肢作游泳状划动,1~3天内迅速死亡,死亡率很高;成年猪对本病抵抗力较强,通常为隐性感染,只表现为轻度的呼吸困难、低热、咳嗽等症状;怀孕第一胎的母猪感染后发生流产、产死胎或弱仔,哺乳母猪缺乳,所产弱仔全窝死亡。

  病猪解剖可见非化脓性脑膜脊髓炎、脑脊髓炎和神经节神经炎,脑膜充血,部分有点状出血,皮肤和皮下有不同程度的炎症、水肿或坏死,,气管有大量泡沫状液体,肺水肿、气肿、出血,肝、鼻有明显的白色坏死点,其他内脏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现象,肾脏有出血点,淋巴结充血、出血、肿大,有肠道卡他性炎症,扁桃体有炎症、水肿,个别病例可见胃贲部门及大弯部出血,流产胎儿有肝、鼻、淋巴结及胎盘绒毛膜凝固性坏死。

  防治:

  1.禁止从疫区引种,引进种猪要严格隔离,并经检疫无该病原才能转入生产群使用。

  2.猪场内不准饲、猫,加强灭鼠灭蝇工作。

  3.疫区应做好免疫注射,后备猪配种前一个月注射伪狂犬病疫苗,母猪产前四周注射疫苗。

  4.坚持猪群的消毒工作,发现有可疑的猪只应及时封锁、隔离病猪,消毒猪舍和周围环境,发病猪舍用功2%~3%烧碱与20%石灰混合消毒,粪便、污水用消毒液严格处理后才可排出,限制病原扩散,并对全场猪群尤其是仔猪实施紧急预防接种措施。

  5.对猪群坚持本病的血清学监测检查,出现阳性情况,可送有关部门鉴别是否有疫苗毒株,并以此为依据采取具体方案进行防治。

  十四、猪水肿病

  该病是小猪的一种大肠杆菌肠毒血症,其特征为突然发病,运动共济失调,局部或全身麻痹,胃壁和其他某些部位发生水肿,常发生于断奶仔猪尤其是体况健壮的仔猪,小至数日龄大至四月龄也偶有发生,是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神经疾病。

  症状和病变:多发生在断奶后一周至月龄大,体况健壮、生长快的仔猪身上。开始时仔猪出现腹泻或便秘,1或2天后病程突然加快或死亡,病猪四肢无力,共济失调,转圈,肌肉震颤,后期侧卧不起,不时抽搐,四肢作游泳状划动,触动时表现敏感,有角弓反射并作嘶哑的叫鸣。水肿是本病的特征症状,常见于脸部、眼睑、结膜、齿龈,有时波及颈部和腹部的皮下,病程一般为1~2天,剖检主要病变为水肿。胃壁水肿常见于大弯部和贲门部,粘膜层和肌层之间有一层胶冻样水肿,严重的厚达2~3cm 。大肠系膜的水肿也常见,有些病猪直肠周围也有水肿。胆囊和喉头也常有水肿。小肠粘膜有弥漫性出血变化。淋巴结特别是肠系膜淋巴结有水肿和充血、出血的变化。

  防治:不要从有病地区购进新种猪。仔猪断奶时应注意饲养管理,改变饲料和饲养方法都应循序渐进逐步进行;在出现过本病的猪群内,应控制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增加饲料中粗纤维含量,保持饲料中有足够的硒和维生素E,对断乳仔猪,在饲料内添加适宜的抗菌药物,如新霉素、土霉素等。按每千克体重5~20 ml添加,哺乳母猪饲料中添加较大剂量的锌,按每千克饲料中添加50mg 锌,可以预防本病的发生。

  对病猪尚无可靠的治疗方法,可采取抗菌药物如青霉素与维生素C、中药针剂“夏天无”肌肉注射,连用一周,配合加强对病猪的护理,定时喂给水和湿饲料,有一定疗效;严重发病场可考虑制备自家苗。有证据表明该病同遗传易感性有关,通过育种工作进行筛选是预防此病的方法之一。

(本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