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专题 >> 传染 >> 口蹄疫 >> 口蹄疫防疫

口蹄疫防治方案

http://zhuanti.qm120.com 2008-08-13 11:20:08

关键词:口蹄疫防疫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偶蹄兽,偶见于人和其他动物。临诊特征是口腔黏膜、蹄部及皮肤发生水疱和溃烂。世界各地均有发生。

  1 口蹄疫的发生 

  该病的传染源主要为患病的动物和带毒动物。口蹄疫病毒可随动物的水疱液、排泄物、分泌物(如水疱皮、奶、唾液、尿、粪便等)向外界散播,污染牧地、饲草、饲料、饲养用具、水源、场地、运输工具等,往来人员、非易感动物(狗、马、野生动物、鸟类等)及未经消毒处理的病畜产品(肉品、头蹄、皮毛等)、空气都是重要的传播媒介,可使病毒经动物的消化道、呼吸道、破损的皮肤和黏膜进入动物的机体引起感染。

  家畜以牛易感,其次是猪,再次是绵羊、山羊和骆驼。

  该病的发生没有严格的季节性,但多数从秋末开始,冬季加剧,春季减轻,夏季平息。

  2 临床症状

  病牛体温高达40~41℃,精神萎顿,食欲减退,闭口,流涎,开口时有吸吮声。1~2天后,在唇内、齿龈、舌和颊部黏膜发生蚕豆至核桃大的水疱,口温高,此时口角流涎增多,呈白色泡沫状,常常挂满嘴边,采食反刍停止。水疱约经一昼夜破裂形成浅表的红色糜烂,水疱破裂后体温降至正常,糜烂逐渐好转,如有细菌感染,糜烂加深,发生溃疡,愈合后形成瘢痕。在口腔发生水疱的同时或稍后,趾间及蹄冠的柔软皮肤上表现红肿、疼痛,迅速发生水疱,并很快破溃,出现糜烂,或干燥结成硬痂,然后逐渐愈合。若病牛衰弱或饲养管理不当,糜烂部位可能发生继发性感染化脓、坏死,病畜站立不稳,行路跛拐,甚至蹄壳脱落。皮肤有时也可出现水疱,很快破裂形成烂斑,如波及乳腺引起炎,泌乳量会显著减少,有时乳量损失高达75%,甚至停止泌乳。

  该病一般为良性经过,病死率很低,多数不超过1%~3%。但在某些情况下,当水疱病变逐渐痊愈,病牛趋向恢复时,有时可突然恶化:病牛全身虚弱,肌肉发抖,特别是心跳加快,节律失调,反刍停止,食欲废绝,行走摇摆,站立不稳,因心脏麻痹而突然倒地死亡。这种病称为恶性口蹄疫,病死率高达20%~50%,主要是由于病毒侵害心肌所致。

  3 病变

  除在口腔、蹄部出现水疱和烂斑外,咽喉、气管、支气管和前胃黏膜有时也可发生圆形烂斑和溃疡,上盖黑棕色痂块。真胃和大小肠黏膜可见出血性炎症。另外,具有重要诊断意义的是心脏病变:心包膜有弥散性点状出血,心肌切片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或条纹,好似老虎身上的斑纹,所以称为“虎斑心”。心脏松软,似煮肉状。由于心脏纤维的变性、坏死、溶解,放出有毒分解产物而使病畜死亡。

  4 治疗

  家畜发生口蹄疫后,一般经10~14天自愈。为缩短病程,特别是为了防止继发感染,应在严格隔离的条件下,对病牛精心饲养,加强护理,及时对病畜进行治疗。

  口腔可用清水、食醋或0.1%的高锰酸钾洗漱,糜烂面上可涂以1%~2%的明矾或碘酊甘油(碘7g、碘化钾5g、酒精100mL,溶解后加入甘油10mL),也可用冰硼散(冰片15g、硼砂150g、芒硝18g共为末)。

  蹄部可用3%的臭药水或来苏儿洗涤,擦干后涂松馏油或鱼石软膏等,再用绷带包扎。

  可用肥皂水或2%~3%的硼酸水洗涤,然后涂以青霉素软膏或其他防腐软膏,定期将奶挤出以防发生炎。

  对恶性口蹄疫病畜除进行局部治疗外,尚可用强心剂和补剂,如安那咖、葡萄糖盐水等。投服结晶樟脑,每天2次,每次5~8g,可获良效。

  5 消毒

  疫点严格消毒,粪便堆积发酵处理;畜舍、场地和用具以1%~2%的烧碱液、10%的石灰乳或1%~2%的福尔马林喷洒消毒;毛、皮张用环氧乙烷、溴化钾或甲醛气体消毒;肉品用2%的乳酸处理或以自然熟化产酸的方式处理。

  6 防治措施

  无病地区不要从有病地区或染疫国家购进动物及其产品、饲料和生物制品等。对来自无病地区的动物及其产品,也应进行检疫。由车船、飞机卸下的动物废料、废水应就地消毒。装运动物或动物产品的各种工具必须在指定地点消毒。口蹄疫常发地区要定期对动物进行预防接种。口蹄疫流行的地区和划定的封锁区应禁止人畜及物品的流动。

       编辑推荐:何为口蹄疫

(本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