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专题 >> 癌症(肿瘤) >> 其他 >> 颅咽管瘤

颅咽管瘤

http://zhuanti.qm120.com 2008-05-23 13:43:04

关键词:颅咽管瘤

    疾病概述

  颅咽管瘤是一种良性先天性肿瘤,从胚胎期颅咽管的残余组织发生。发病率颅咽管瘤约占颅内肿瘤的4%。但在儿童却是最常见的先天性肿瘤,占鞍区肿瘤的第一位。本病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但70%是发生在15岁以下的儿童和少年。颅咽管瘤亦称垂体管瘤,是胚胎期颅咽管的残余组织发生的良性先天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4%,占鞍区肿瘤的第一位,发病高峰为15岁或13岁,女性稍多于男性。

    疾病分类

    神经外科,肿瘤科 

    疾病描述

  为先天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5%。多见于儿童及少年,男性多于女性。肿瘤大多位于鞍上区,可向第三脑室、下丘脑、脚间池、鞍旁、两侧颞叶、额叶底及鞍内等方向发展,压迫视神经及视交叉,阻塞脑脊液循环而导致脑积水。症状体征
  主要表现有视力障碍、视野缺损、尿崩、肥胖、发育延迟等。成年男性有性功能障碍,女性有月经不调。晚期可有颅内压增高。

    临床表现

    1. 颅内压增高症状,一般是因肿瘤向鞍上发展累及第三脑室前半部。闭塞室间孔导致脑积水所致。

    2. 视力视野障碍,肿瘤位于鞍上压迫视神经、视交叉、视束所致。

    3. 垂体功能低下,肿瘤压迫垂体前叶导致生长激素及促性腺激素分泌不足所表现的生长发育障碍,可有性功能减退,闭经等。

    4. 下丘脑损害的表现:肿瘤向鞍上发展下丘脑受压可表现为体温偏低、嗜睡、尿崩症及肥胖性生殖无能综合症。

    疾病病因

  为先天性肿瘤,多见于儿童及少年,男性多于女性。肿瘤大多位于鞍上区,可向第三脑室、下丘脑、脚间池、鞍旁、两侧颞叶、额叶底及鞍内等方向发展,压迫视神经及视交叉,阻塞脑脊液循环而导致脑积水。

    病理生理

  肿瘤大多位于鞍上区,可向第三脑室、下丘脑、脚间池、鞍旁、两侧颞叶、额叶底及鞍内等方向发展,压迫视神经及视交叉,阻塞脑脊液循环而导致脑积水。肿瘤大多为囊性,囊液呈黄褐色或深褐色,内含大量胆固醇晶体。瘤壁上有钙化斑块。显微镜下示瘤细胞主要由鳞状或柱状上皮细胞组成,有的排列成牙釉质器官样结构。

    诊断检查

  颅骨X线摄片除见蝶鞍增大变浅外,可见鞍上区有钙化。

    治疗方案

  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早期确诊、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争取首次手术全切除、加强激素替代治疗及术后监护等,对提高疗效有重要意义。由于肿瘤与下丘脑及周围重要神经血管粘连紧密,全切除有时困难。有人主张经侧脑室作囊肿内引流术,或囊肿抽吸后注入放射性磷或金行内放射治疗。

    治疗方法

    1.手术切除:可行全切或次全切,但肿瘤与颈内动脉、视神经等周围组织紧密相连且大的瘤体对周围组织的侵润,其效果往往不能令人满意,复发率高,且易产生下丘脑损伤引起尿崩症,体温失调,无菌性脑膜炎。手术后症状改善亦不理想。

    2. 放疗:放射治疗对于延长术后复发时间有良好效果,但应对放疗的危险估计充分,目前有报告放射性脑坏死、内分泌低下、视神经炎以及痴呆等合并症,放射线实际上可以诱发肿瘤包括脑膜瘤,肉瘤和胶质瘤、尤其在儿童实行放疗可严重的损害智力。

    3.中医治疗:抗瘤正脑系列的配伍应用,适用于未行手术或手术部分切除,术后复发,X-刀、γ-刀,放化疗后患者用药3个月左右可消除症状,使瘤体缩小或消失,手术用药可消除残瘤,预防复发,临床应用多年来疗效确切。

    疾病预防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本文来源:网络)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