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肉瘤
http://zhuanti.qm120.com 2008-01-18 10:01:09
关键词:骨纤维肉瘤相关搜索
子宫肉瘤(sarcoma of uterus)是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中较为罕见,但恶性程度很高的肿瘤。多见于绝经前后的妇女。子宫肉瘤可原发于子宫颈或子宫体,发生于宫体者约为宫颈的5~15倍。
病理改变
一、子宫平滑肌肉瘤 一般可分为原发性及由子宫平滑肌瘤恶变而来的继发性两种。但在临床上两者不易鉴别。肿瘤可发生在子宫的粘膜下、肌层内、浆膜下或阔韧带内(质比肌瘤较脆)。可有清楚的假包膜,但也可弥漫状生长,与肌层没有界限。发生在宫颈者似宫颈肌瘤,有溃烂时可似溃疡型宫颈癌。肿瘤切面呈灰白色或粉黄色,可呈生猪肉状、鱼肉状或脑组织样,有的区域可有出血、囊变或坏死区。
镜检可见平滑肌细胞增生,排列紊乱,漩涡状结构消失。细胞大小形态不一致,核异型性明显,染色质多、深染、分布不均匀,核膜不清,核仁明显,有多核巨细胞出现。根据瘤细胞的形态,肉瘤可分’为梭形细胞型、圆形细胞型、巨细胞型及混合型。有的继发性肉瘤中可见到正常的肌细胞过渡到恶性细胞的各个阶段。近年来较注重按核分裂相的多少来区分恶性度的高低,Conley认为每10个高倍镜视野(high power field,简写为HPF)中少于5个细胞分裂相(5/10HPF)为低度恶性的平滑肌肉瘤(但Kempson等认为是生长活跃的平滑肌瘤)。也有人认为细胞分裂相<5/10HPF时,如有血管内瘤组织浸润,应诊断为肉瘤,属低度恶性;5~10/10HPF为中度恶性;>10/10HPF为高度恶性。但多数作者认为核分裂相多少不是确定肿瘤恶性度的唯一标准,还应参照有无血管内或淋巴管及周围平滑肌组织的浸润来全面评价。
二、子宫内膜基质肉瘤 多数来自子宫内膜,呈息肉状,突入宫腔或突出于子宫颈口外,约3/4的病例显示向肌层侵蚀。切面呈灰色或黄色,状如鱼肉,局部有出血、坏死或囊性变。
镜下所见:瘤细胞纵横交错排列,呈弥漫分布,排列较疏,且常在血管周围。胞浆多少不等,核染色质多而深染,有明显的异型性,核分裂相较为多见,且>5/10HPF,核分裂相愈多,恶性程度愈高。
三、内淋巴基质肌病 由圆核与致密胞浆之基质细胞小结构成,常与子宫内膜基质肉瘤混误。二者之鉴别在于每IOHPF之核分裂相。内淋巴基质肌病之核分裂相<5/10HPF,且有推挤(pushing)甚于浸润之边缘。故此类肿瘤并非真正之肉瘤,其5年存活率可达95~100%(Blythe与Bari,1983)。
四、葡萄状肉瘤 为一种少见而恶性度极高的肿瘤,见于婴,可来自子宫颈内膜,亦可由阴道上段生长,肿瘤带有长蒂,远端呈透明质软的圆形膨大,形成葡萄状,故名。
镜下表现为粘液样瘤组织,在间质中可见到小圆或索状深染的棱形或星形的未分化细胞,有时细胞内可找到横纹。因多发生于,故有将葡萄状肉瘤称为胚胎性肉瘤(embryonal rhabdomyosa-rcoma)。
五、子宫混合性中胚层肉瘤 一般认为,此种肿瘤来自苗勒氏管衍生物中分化最差的子宫内膜基质组织,可为结缔组织、软骨组织、骨组织、横纹肌或/及平滑肌组织,有时出现上皮(癌)的成分。其中所含为正常存在子宫之成分者,属同种组织肉瘤;所含为正常不存在子宫之成分者属异种组织肉瘤。
此瘤多发生于子宫体底部或前壁的子宫内膜,多数呈息肉状肿物,向宫腔以至宫颈口处突出,质软而脆,切面呈灰黄色,并有出血、坏死和小囊。
镜下所见:此类肿瘤结构极为复杂,患者年龄越大,肿瘤所含的组织类型越多。瘤细胞具有双向分化的特性,有癌与肉瘤两种成份,但一般表现以肉瘤为基础。肿瘤细胞有的较为原始,有的则为高分化的横纹肌纤维、软骨、骨及/或脂肪。癌与肉瘤混合者,癌的成分多为腺癌或鳞状细胞癌。
临床表现
一、子宫平滑肌肉瘤 是最常见的子宫肉瘤,占所有子宫肉瘤的50~60%,发病年龄为25~75岁,平均发病年龄为50岁,较年轻的病人似比绝经后的病人有较好的预后。
肉瘤生长在子宫肌壁之内时可无症状,突入官腔后,则不正常的子宫出血是最常见的症状,可发生在大约60%的病人。有半数病人可有不等程度的腹痛或不适。也有部分病人诉有胃肠道或泌尿道症状。大约有10%的病人诉有腹部包块。妇科检查,有的很难与子宫肌瘤相区别。肿块可硬可软,表面可呈结节样或仍保持光滑。偶尔,有蒂的肿瘤可突出宫颈。有的可与肌瘤并存。肿瘤晚期可转移到盆腔及腹腔各脏器,常伴有血性腹水。子宫肉瘤生长迅速,尤其在绝经后。如原有子宫肌瘤突然发展较快,应考虑肌瘤恶性变之可能。
二、子宫内膜基质肉瘤 子宫内膜基质肉瘤是子宫肉瘤中最少见的一种,平均发病年龄为45岁(30~75岁)。最常见的症状为不规则阴道出血,有时伴有腹痛或腰痛。妇科检查可发现子宫体增大、质软。如有息肉状物突出于宫口处,其表面可有溃疡、坏死、出血等。主要临床表现与子宫平滑肌肉瘤相似,但其恶性程度更高。在早期即有局部浸润或直接蔓延;晚期则沿血管或/及淋巴管转移。
三、子宫内淋巴基质肌病 子宫内淋巴基质肌病并非真正的肉瘤,但有恶(复发、转移)。发病的年龄为40~50岁。症状与子宫平滑肌肉瘤相似,可有不规则阴道流血、腹部不适及腹块。妇科检查,子宫增大及/或有周围组织的浸润感。
四、子宫混合性中胚层肉瘤 占所有子宫肉瘤的30~40%,通常发生在绝经后的妇女。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不规则阴道流血,特别是绝经后出血;常伴有血性或臭性白带,下腹部不适和疼痛。晚期病人可出现腹痛乙腹胀、血性腹水、恶病质等。妇科检查可发现子宫增大而软,子宫口张开并上缩,有息肉样物经宫口突出于阴道内。此肿瘤恶性程度极高,除局部侵犯宫体及宫旁组织外,可转移至盆腔、腹股沟及腹膜后淋巴结,也可转移至胸膜、肺、心包、肝、肾及骨等处。
临床分期
子宫肉瘤的分期尚未统一,多数采用FIGO关于子宫内膜癌的分期,这里介绍较简单实用的国际抗癌协会(UICC)关于子宫恶性肿瘤的分期:
Ⅰ期:肿瘤限于宫体;
Ⅱ期:肿瘤已达子宫颈或子宫浆膜层;
Ⅲ期:肿瘤侵及子宫外或盆腔脏器,
Ⅳ期:肿瘤转移到上腹部或远处脏器。
临床诊断
目前尚无好的早期诊断方法。由于子宫肉瘤在临床上少见,故常被误诊为子宫肌瘤,但如原有子宫肌瘤迅速增大,尤其是绝经后不仅未缩小,反而不断长大,伴有阴道出血、腹疼等症状,应考虑子宫肉瘤的可能性。
此外,通过宫腔吸液涂片的细胞学检查、分段诊刮子宫内膜及病理学检查、宫颈口瘤组织活检等,可提高术前诊断率。有些继发性肉瘤与肌瘤相似,肉眼不易辨别,术中应作冰冻切片检查,但偶有亦难明确诊断者。
肉瘤常有向肺转移的倾向,特别是子宫内膜基质肉瘤;因此,为患者作体检时,应常规作胸部X线透视,必要时作摄片或X线断层照片。在术中如发现子宫或卵巢血管内显示蚯蚓状白色瘤栓者,亦应作冰冻切片检查。
其他更少见的子宫肉瘤,如淋巴肉瘤、纤维肉瘤、血管肉瘤等与前述较多见者之症状与体征相似,须赖术前、术中或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方能鉴别。子宫肉瘤与子宫其他肿瘤之鉴别亦往往如此。
病理改变
一、子宫平滑肌肉瘤 一般可分为原发性及由子宫平滑肌瘤恶变而来的继发性两种。但在临床上两者不易鉴别。肿瘤可发生在子宫的粘膜下、肌层内、浆膜下或阔韧带内(质比肌瘤较脆)。可有清楚的假包膜,但也可弥漫状生长,与肌层没有界限。发生在宫颈者似宫颈肌瘤,有溃烂时可似溃疡型宫颈癌。肿瘤切面呈灰白色或粉黄色,可呈生猪肉状、鱼肉状或脑组织样,有的区域可有出血、囊变或坏死区。
镜检可见平滑肌细胞增生,排列紊乱,漩涡状结构消失。细胞大小形态不一致,核异型性明显,染色质多、深染、分布不均匀,核膜不清,核仁明显,有多核巨细胞出现。根据瘤细胞的形态,肉瘤可分’为梭形细胞型、圆形细胞型、巨细胞型及混合型。有的继发性肉瘤中可见到正常的肌细胞过渡到恶性细胞的各个阶段。近年来较注重按核分裂相的多少来区分恶性度的高低,Conley认为每10个高倍镜视野(high power field,简写为HPF)中少于5个细胞分裂相(5/10HPF)为低度恶性的平滑肌肉瘤(但Kempson等认为是生长活跃的平滑肌瘤)。也有人认为细胞分裂相<5/10HPF时,如有血管内瘤组织浸润,应诊断为肉瘤,属低度恶性;5~10/10HPF为中度恶性;>10/10HPF为高度恶性。但多数作者认为核分裂相多少不是确定肿瘤恶性度的唯一标准,还应参照有无血管内或淋巴管及周围平滑肌组织的浸润来全面评价。
二、子宫内膜基质肉瘤 多数来自子宫内膜,呈息肉状,突入宫腔或突出于子宫颈口外,约3/4的病例显示向肌层侵蚀。切面呈灰色或黄色,状如鱼肉,局部有出血、坏死或囊性变。
镜下所见:瘤细胞纵横交错排列,呈弥漫分布,排列较疏,且常在血管周围。胞浆多少不等,核染色质多而深染,有明显的异型性,核分裂相较为多见,且>5/10HPF,核分裂相愈多,恶性程度愈高。
三、内淋巴基质肌病 由圆核与致密胞浆之基质细胞小结构成,常与子宫内膜基质肉瘤混误。二者之鉴别在于每IOHPF之核分裂相。内淋巴基质肌病之核分裂相<5/10HPF,且有推挤(pushing)甚于浸润之边缘。故此类肿瘤并非真正之肉瘤,其5年存活率可达95~100%(Blythe与Bari,1983)。
四、葡萄状肉瘤 为一种少见而恶性度极高的肿瘤,见于婴,可来自子宫颈内膜,亦可由阴道上段生长,肿瘤带有长蒂,远端呈透明质软的圆形膨大,形成葡萄状,故名。
镜下表现为粘液样瘤组织,在间质中可见到小圆或索状深染的棱形或星形的未分化细胞,有时细胞内可找到横纹。因多发生于,故有将葡萄状肉瘤称为胚胎性肉瘤(embryonal rhabdomyosa-rcoma)。
五、子宫混合性中胚层肉瘤 一般认为,此种肿瘤来自苗勒氏管衍生物中分化最差的子宫内膜基质组织,可为结缔组织、软骨组织、骨组织、横纹肌或/及平滑肌组织,有时出现上皮(癌)的成分。其中所含为正常存在子宫之成分者,属同种组织肉瘤;所含为正常不存在子宫之成分者属异种组织肉瘤。
此瘤多发生于子宫体底部或前壁的子宫内膜,多数呈息肉状肿物,向宫腔以至宫颈口处突出,质软而脆,切面呈灰黄色,并有出血、坏死和小囊。
镜下所见:此类肿瘤结构极为复杂,患者年龄越大,肿瘤所含的组织类型越多。瘤细胞具有双向分化的特性,有癌与肉瘤两种成份,但一般表现以肉瘤为基础。肿瘤细胞有的较为原始,有的则为高分化的横纹肌纤维、软骨、骨及/或脂肪。癌与肉瘤混合者,癌的成分多为腺癌或鳞状细胞癌。
临床表现
一、子宫平滑肌肉瘤 是最常见的子宫肉瘤,占所有子宫肉瘤的50~60%,发病年龄为25~75岁,平均发病年龄为50岁,较年轻的病人似比绝经后的病人有较好的预后。
肉瘤生长在子宫肌壁之内时可无症状,突入官腔后,则不正常的子宫出血是最常见的症状,可发生在大约60%的病人。有半数病人可有不等程度的腹痛或不适。也有部分病人诉有胃肠道或泌尿道症状。大约有10%的病人诉有腹部包块。妇科检查,有的很难与子宫肌瘤相区别。肿块可硬可软,表面可呈结节样或仍保持光滑。偶尔,有蒂的肿瘤可突出宫颈。有的可与肌瘤并存。肿瘤晚期可转移到盆腔及腹腔各脏器,常伴有血性腹水。子宫肉瘤生长迅速,尤其在绝经后。如原有子宫肌瘤突然发展较快,应考虑肌瘤恶性变之可能。
二、子宫内膜基质肉瘤 子宫内膜基质肉瘤是子宫肉瘤中最少见的一种,平均发病年龄为45岁(30~75岁)。最常见的症状为不规则阴道出血,有时伴有腹痛或腰痛。妇科检查可发现子宫体增大、质软。如有息肉状物突出于宫口处,其表面可有溃疡、坏死、出血等。主要临床表现与子宫平滑肌肉瘤相似,但其恶性程度更高。在早期即有局部浸润或直接蔓延;晚期则沿血管或/及淋巴管转移。
三、子宫内淋巴基质肌病 子宫内淋巴基质肌病并非真正的肉瘤,但有恶(复发、转移)。发病的年龄为40~50岁。症状与子宫平滑肌肉瘤相似,可有不规则阴道流血、腹部不适及腹块。妇科检查,子宫增大及/或有周围组织的浸润感。
四、子宫混合性中胚层肉瘤 占所有子宫肉瘤的30~40%,通常发生在绝经后的妇女。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不规则阴道流血,特别是绝经后出血;常伴有血性或臭性白带,下腹部不适和疼痛。晚期病人可出现腹痛乙腹胀、血性腹水、恶病质等。妇科检查可发现子宫增大而软,子宫口张开并上缩,有息肉样物经宫口突出于阴道内。此肿瘤恶性程度极高,除局部侵犯宫体及宫旁组织外,可转移至盆腔、腹股沟及腹膜后淋巴结,也可转移至胸膜、肺、心包、肝、肾及骨等处。
临床分期
子宫肉瘤的分期尚未统一,多数采用FIGO关于子宫内膜癌的分期,这里介绍较简单实用的国际抗癌协会(UICC)关于子宫恶性肿瘤的分期:
Ⅰ期:肿瘤限于宫体;
Ⅱ期:肿瘤已达子宫颈或子宫浆膜层;
Ⅲ期:肿瘤侵及子宫外或盆腔脏器,
Ⅳ期:肿瘤转移到上腹部或远处脏器。
临床诊断
目前尚无好的早期诊断方法。由于子宫肉瘤在临床上少见,故常被误诊为子宫肌瘤,但如原有子宫肌瘤迅速增大,尤其是绝经后不仅未缩小,反而不断长大,伴有阴道出血、腹疼等症状,应考虑子宫肉瘤的可能性。
此外,通过宫腔吸液涂片的细胞学检查、分段诊刮子宫内膜及病理学检查、宫颈口瘤组织活检等,可提高术前诊断率。有些继发性肉瘤与肌瘤相似,肉眼不易辨别,术中应作冰冻切片检查,但偶有亦难明确诊断者。
肉瘤常有向肺转移的倾向,特别是子宫内膜基质肉瘤;因此,为患者作体检时,应常规作胸部X线透视,必要时作摄片或X线断层照片。在术中如发现子宫或卵巢血管内显示蚯蚓状白色瘤栓者,亦应作冰冻切片检查。
其他更少见的子宫肉瘤,如淋巴肉瘤、纤维肉瘤、血管肉瘤等与前述较多见者之症状与体征相似,须赖术前、术中或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方能鉴别。子宫肉瘤与子宫其他肿瘤之鉴别亦往往如此。
(本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