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专题 >> 五官 >> 耳鼻喉 >> 外耳道疖

外耳道疖--外耳道感染

http://zhuanti.qm120.com 2008-06-16 13:52:43

关键词:外耳道疖
外耳道感染


  【病理】

  外耳道炎又称弥漫性外耳道炎,是被细菌感染所致的外耳道弥漫性炎症。有两种类型:一是局部感染,如疖或脓肿;二是全面性感染,可影响到整个外耳道。外耳道皮肤操作(如挖耳或异物)和浸渍(药液刺激、脓液、水液等)极易导致感染。此病在成年人中最为常见。

  【症状】

  外耳道炎患者会感觉外耳道灼热、发痒、疼痛、流出分泌物、听力下降等,重得出现全身发热的症状。

  【宜与忌】
1.随便挖耳的不良习惯应戒掉。
2.保持耳道清洁干燥,不使污水入耳。
3.积极治疗面部及头部的皮肤病,控制感染病灶,如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4.加强对全身疾病如贫血、维生素缺乏、内分泌紊乱、糖尿病等的处理。
5.患病后、睡眠时,患耳应在下侧,但不能使它受压迫。
6.禁止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名家妙方】
1.三丫苦鲜叶捣烂取汁,滴耳。主治耳内生疖。
2.艾条1根,取灸用艾根点燃。置疖肿上方灸之,距离以病人感觉微烫为度(小儿灸时,医者应以另一手食指置疖肿旁试温)。以疖肿最高点为中心,缓慢均匀移动艾条,灸至疖肿及其周围皮肤明显轻晕,皮温微烫为上,时间约30分钟,每日1次,7日为1疗程。主治各型耳疖。
3.新鲜野菊花30克,黄连适量,上药煎成浓汁澄清,冲洗外耳道。每日3~4次,7~10天为1疗程。主治耳疮。
4.胡桃仁50克,食油100克,冰片少许。将胡桃仁食油炸枯,滤渣取,加入冰片,以其油浸润小纱布,塞入外耳道疖肿处,每日1换。主治外耳道疖肿。
5.鲜红菱炳煅灰,加硼砂,上冰片少许,研极细末;吹入炒。主治耳疖。
6.黄芩、黄柏各12克,加入麻油中浸泡24小时,置入铁锅煎炸至黑黄色,研末加入枯矾6克,冰片3克细末,同时加入500毫升麻油煮沸,过滤,瓶装备用。用时将棉签蘸液涂外耳道,一日2次。
7.猪苦胆2个,人指甲、黄连20克,青黛7克,麝香1克,明矾1000克。指甲用水洗净、晒干,入锅文火炒至黄色。明矾放入搪瓷盆内,倒入猪苦胆汁,放微火上煎熬成块。与上药共研细末,过筛装瓶备用。先用3%双氧水冲洗外耳道,擦干,再将药粉吹入耳内。每日1次。
8.服用阿斯匹林药片,同时可用一个干净温暖的棉垫或电热垫敷贴在耳朵上。
9.先将外耳道用双氧水擦净,然后用纸筒将五倍子粉适量吹入耳内,每日2次。
10.黄连、黄芩各6克,黄柏9克,甘草3克,水煎服。
11.枯矾8克,黄柏2克,黄连、猪胆汁粉各1.5克,冰片0.2克,研为极细的粉末,装入大口瓶中,用紫外线照射45分钟备用,使用前用3%双氧水清洁外耳道,拭干后将药末散于患处。隔一天一次。

  【中药治疗】
本病属中医的“耳疮”范畴,多因风热侵袭或热毒壅盛所致,治疗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1.银花、连翘、荆芥各9克,蒲公英30克,苦丁茶9克,柴胡4.5克,黄芩9克,薄荷4.5克(后入),玄参12克。煎服。治耳道红肿较甚,耳痛较剧,并引及同侧头痛,发热口苦,大便秘结,脉数,苔黄腻。
3.口服银翘丸、牛黄解毒丸。
4.黄连膏、紫金锭外耳道涂敷。
5.中药菖蒲、附子等量共研末和香油滴耳。
6.如伴有耳周围肿胀,可以水调散外敷,即黄柏研末后,加等量石膏和凉开水,调成糊状,涂于耳周肿胀处。或以湿热毛巾敷局部。

  【西药治疗】
1.磺胺类和抗菌素治疗。长效磺胺1克,每日1次,或普鲁卡因青霉素40万单位,每日2次,肌肉注射。
2.未溃者,局部热敷,超短波或红外线照射。局部涂用玉露膏、金黄膏或10%鱼石脂甘油,或4%硼酸酒精滴耳。若脓已成熟,而未自溃者,切开引流(应予无菌操作)。
已溃破者用3%双氧水清洗耳道,然后取消毒棉条蘸九一丹或红灵丹油膏塞入耳内。或新鲜野菊花叶30克用冷开水洗净后打汁,取澄清液,滴耳。或用4%硼酸酒精、1%新霉素溶液、氯霉素溶液滴耳。

  【穴位按摩】
用拇指点按翳风、听会、上关、曲池、合谷,每穴2分钟。用拇指指峰推按耳根周围,环绕操作5遍,最后以两手掌紧按患者外耳道口,同时四指在枕部和乳突部反复敲击,使手掌起伏,外耳道有规律地开合,每次约做5分钟。
(本文来源:网络)